楊建銘專欄:非關成本─機器人時代的提前降臨

2018-12-19 05:50

? 人氣

Gideon Brothers團隊與機器人合照。(作者提供)

Gideon Brothers團隊與機器人合照。(作者提供)

我們Hardware Club日前投資了一家總部位於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瑞布(Zagreb)的機器人新創Gideon Robotics,共同投資人除了我們的老朋友倫敦風險資本公司LocalGlobe以外,還包含了TransferWise創辦人Taavet Hinriku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由連續創業家Matija Kopić和其他四位共同創辦人聯合創辦的新創,名字來自舊約聖經中以三百以色列勇士大敗米甸人的希伯來士師基甸,從草創開始只花了一年半就成長到四十人團隊,並開發出可以舉重高達八百公斤的倉儲機器人原型。和亞馬遜的Kiva Systems機器人那樣的自動導引車(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不同的,結合自家的機器視覺技術的Gideon Brothers可以直接在現有的倉庫中運作,倉儲物流業者不需要為了引入機器人而被迫投入大量資金改建倉庫設施。

Gideon Brothers的機器人在首次引入到一間倉庫時,會先以其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系統進行倉庫地圖繪製,其後倉庫的作業員便可透過網頁或者平板電腦APP上的圖形見面,輕輕鬆鬆對機器人下指令,要求將一個區域的棧板(pallets)和其載物移動到單一或者不同的目的地。由於配有基於類神經網絡的機器視覺,Gideon Brothers的機器人除了會自動導航,在行走中也可以自動辨識附近的人類或者物體,並判斷是否有駐足等候,或者改道而行。這讓地表上既不屬於亞馬遜也不屬於京東的大量既有倉庫,都可以輕鬆引入Gideon Brothers的機器人系統,而無需投入大量前期費用改裝,更遑論興建全新為了AGV設計的倉庫。

和許多我們評估過的倉儲機器人新創不同的,Gideon Brothers不僅在機器人硬體和人工智慧機器視覺上出類拔萃,共同創辦人之一的Kruno Strazǎnac更率領一支「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團隊常駐在先期物流客戶之一的廠房,和客戶密切討論琢磨,什麼樣的使用者介面和經驗才能讓導入其機器人系統的倉儲業者的營運產生最大改善,這也是我們決定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與客戶的密切互動的過程中,他們察覺到一個許多優秀的機器人新創都已經注意到的事實:供應鏈或者物流業者導入機器人最大的動機並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根本上招工日益困難。

以倉儲業者來說,移動棧板和其載物的工作多半是由人類操縱起重機(fork lifts)來完成。這樣的工作枯燥乏味,附加價值也低,但卻又是倉儲物流業者的日常營運中很基本的營運任務之一。傳統上業者雇用具有起重機操作資格的勞工來進行這項工作,但是近年來他們發現越來越難找到足夠的這樣的勞工,有時候甚至出高薪也遲遲補不滿人,原因在於除了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對於這樣的枯燥工作興致缺缺,許多人也都注意到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了解這些工作在十年內就多半都會被機器人取代,因此不管薪水多高,他們都沒有誘因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賭在這樣的工作上。

因此對倉儲物流業者來說,最頭痛的是缺工,成本反而是其次。但要他們效法亞馬遜引入AGV,多半得大幅改建現有倉儲設備,引入不熟悉的複雜軟體,改變工作流程,招聘具有工程背景的機器人系統營運人員,並且重新訓練其他員工——前期投入資本和必須負擔的風險實在過於龐大,所以往往不了了之。現在有了像Gideon Brothers這樣的新一代倉儲機器人,他們幾乎不需要改變倉儲設施和工作流程,也不用特別訓練員工,就能夠解決棧板運送缺工的問題。

事實上Gideon Brothers並不是我們投資的唯一一家突破這樣的盲腸的機器人新創,去年底我們投資的總部位於倫敦的機器人新創Automata也是如此。

Automata的兩位創辦人Suryansh Chandra以及Mostafa Elsayed背景很特別,在共同創辦這間機器人新創之前,他們在2016年過世的建築大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事務所的研究部門任職多年。喜愛建築的人都知道札哈的建築風格有著自由奔放的科幻曲線,即使在這個電腦設計和鋼骨工法的年代也非常挑戰工程的極限,因此事務所裡除了傳統的建築師團隊以外,也設有研究部門,其工作在於引入並開發各種軟體和硬體,協助建築師團隊在設計初期更有效的評估設計的可行性,以及最適當的工法,乃至於估算建築成本⋯⋯等。

據兩位創辦人跟我說,札哈很早就對於3D列印或機器人蓋房子的可能性產生高度興趣,因此責成他們兩人進行研究。這兩位原本對機器人一竅不通的軟體工程師於是傻傻地聯絡了各家供應廠,最後購入了一台某知名大廠的工業機器手臂。但他們立即發現,儘管付出高額,機器手臂卻需要非常費工的編程才能驅使。即使兩人都是軟體工程背景,卻也仍舊費了不少時間才學會機器手臂的編程方式,但一旦設定好某個任務動作,要修改又得大費周章,兩人被折騰得髒話連連。

除了使用者經驗惡劣,兩人接著發現機器手臂價格高昂的原因:幾乎所有機器手臂廠商都採用某知名供應商的變速器(gearbox,transmission),而該變速器雖然性能卓越,但價格很死,偏偏一支六軸機器手臂就得用到六個變速器,光是這部分就疊加成驚人的成本,也導致機器手臂的價格高居不下。

對於此一業界怪現象感到不解的兩人,越想越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也不管自己沒有機器人背景,就一起離開札哈事務所,共同創辦了Automata。和其他多數機器手臂新創不同的,他們初生之犢不畏虎地選擇自行開發變速器,經過多版原型開發和改良,他們終於成功開發出自家專屬的變速器,搭配自己的六軸手臂設計,成功將同等級機器手臂價格硬生生砍掉一個零,再配合上優雅現代的學習編程系統,讓任何素人都能輕鬆編程他們的機器手臂。

20170906-「2017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上午登場。現場展示精密機器手臂所帶來的旗舞。(蘇仲泓攝)
20170906-「2017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上午登場。現場展示精密機器手臂所帶來的旗舞。(蘇仲泓攝)

「但你之前不是說非關成本嗎?」

的確,Automata最初的目標是降低機器手臂成本和提供簡單易用的使用者介面,但隨著原型機的改版進步,他們在跟潛在客戶的溝通中發現到,降低手臂的成本不只有機會幫客戶在原本有使用機器手臂的場景下省錢,更重要的是它打開了原本不屬於機器手臂的應用市場:少量多樣以及變化頻仍的使用場景。

舉例來說,所有超市裡都可以看到的沙拉盒和三明治盒,為了保持鮮度都是在城市外緣(甚至城市裡)的中央廚房製作的。這樣的中央廚房高度仰賴人力,因為每天供應四到十種的沙拉和三明治,裡面用到的食材加起來可能有三十種,而每一種沙拉或三明治每天可能就只有幾千份的量,每天菜單和食材還會做變化。傳統上供應商根本不會考慮引入任何機器手臂系統,因為傳統機器手臂編程複雜,也不易改變設置地點,根本不適合這種典型少量多樣、變化頻仍的應用場景。

因此傳統上這樣的行業都是由人力進行,但這樣的工作比之前提到的倉儲起重機的操作更加枯燥乏味,更加沒有前景。因此儘管像倫敦和巴黎這樣的都市人口持續成長,對於更多樣化的快速午餐選項需求持續提升,但供應商卻日益面臨缺工的挑戰,而缺工代表斷貨,斷貨代表違約,後果不堪設想。有了Automata這樣的機器手臂方案,就可以處理少量多樣、變化頻仍的工作,大幅降低缺工斷貨的違約風險。

最後我要談談我們今年夏天投資的美國新創LeftHand Robotics。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Terry Olkin是軟體背景,前一次創業成功將公司高價出售給Workday,之後他選擇搬回老家科羅拉多州的朗蒙特創辦LeftHand Robotics。科羅拉多這個雪國之州每年下雪數個月,平均累積積雪可以高達數公尺,一到冬天就是每天和積雪搏鬥的日子。

傳統上這些北方之州都有大量區域性的除雪服務供應商,除了以配有除雪裝置的卡車清掃馬路上的積雪,他們也負責清掃人行道上的積雪,這部分由於人行道環境複雜,傳統上是人類操作小型除雪機進行。由於只有冬天有工作,所以服務供應商多半在冬季來臨之前招聘季節工,過往不乏居住在南方各州的墨西哥裔勞工在冬天遷徙到北方賺這些季節零工。但是這幾年供應商發現就算抬高時薪,也往往招不足季節工,許多墨西哥裔季節工寧願留在南方,或許少賺點錢,或許改透過各種共享經濟賺錢補貼家用,所以供應商們面臨嚴重缺工以及違約的挑戰。

Left Hand RoboticsSnowbot Pro機器人以柴油驅動,配備有類神經網路機械視覺,可以根據規劃路徑自動為社區的人行道除雪,並可以判斷是否有行人、寵物或者雜物在路徑上,主動決定要暫停等待還是要繞道。機器人同時記錄工作過程,可以降低除雪後再度降雪時,客戶和服務供應商之間的紛爭。由於幫客戶解決了缺工的嚴重通點, Left Hand Robotics雖然今年冬天才開始出貨,但等待清單已經大排長龍。

綜合以上三家我們投資的機器人新創,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以低成本優勢取代勞工」的說法可以說是不完整的,事實上在許多產業裡,勞工自己已經選擇遠離某些必要的、但枯燥乏味、毫無前途可言的工作,機器人在這些應用場景中並非取代勞工,而是補上嚴重的勞工缺口,讓服務供應商得以繼續正常營運,然後才進一步實現效率上的提升。

或許機器人時代的提前降臨,其實非關成本。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