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與轉型正義》南非種族隔離結束24載,白人政治家銅像該拆嗎?

2018-12-20 10:00

? 人氣

1994年,人權鬥士曼德拉當選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非洲民族議會(ANC)也取代南非國民黨執政,終結白人少數統治及近50年的種族隔離制度。外界普遍認為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屠圖(Desmond Tutu)主持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幫助南非人了解祖國的歷史,也鼓勵受害者說出迫害的真相、加害者認錯請求原諒,試圖撫平倖存者心中的怨恨。但是20年過去了,南非白人(阿非利堪人,Afrikaner)仍然掌握大部分政治經濟資源,種族歷史恩怨仍未消解,政治人物的銅像存廢問題總是引起激烈討論,正反雙方堅持不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聯社》(AP)報導,南非行政首都普勒托利亞(Pretoria)市中心的教堂廣場 (Church Square)中央矗立著克留格爾(Paul Kruger)的銅像,帶著高帽,拿著拐杖。克留格爾曾任阿非利堪共和國(South African Republic,ZAR)總統,帶領布爾人(Boer,17世紀荷蘭殖民者後裔,今日南非白人的先人)在第二次波耳戰爭(Second Boer War)中對抗英國,最終敗北。

部分南非人認為這些白人政治人物的銅像,是過去西歐殖民統治及種族隔離(apartheid)時期的殘餘,欲除之而後快;有些人則認為這些紀念物恰恰提醒人們勿忘歷史,避免重蹈覆轍。後者的觀點呼應曼德拉(Nelson Mandela)寬恕迫害者的主張,兩派人的意見在銅像身上碰撞,有人潑漆、塗鴉,另一群人就圍住銅像拉開距離。政府為了「保護」遭受破壞的克留格爾銅像,一開始用鐵刺網防止民眾接觸,之後設立更高的一圈柵欄加強防護,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園區也仍然叫做克留格爾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

美國內戰南軍將領銅像遭潑漆抗議 當局火速清理

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於11月舉行「傾倒的紀念碑與不情願的遺跡」(Falling Monuments, Reluctant Ruins)研討會,聚焦南非殖民與種族隔離時期的建築與基礎建設。美國維吉尼亞州(Virginia)里奇蒙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學者莫蘭托尼歐(Nicole Maurantonio)指出,類似的銅像存廢問題也出現在美國,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中南軍美利堅邦聯(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領袖人物的銅像等紀念物多次遭到破壞,不少地方也曾發起示威活動要求當局撤除銅像。

正在拆除紐奧良李將軍銅像的人員。(美聯社)
正在拆除紐奧良李將軍銅像的人員。(美聯社)

莫蘭托尼歐說,撤除銅像並不能算是結束關於歷史遺產的對話,同時質疑政府清除潑漆和塗鴉的動作太快,讓民眾失去反思歷史與現今的種族歧視現象。維吉尼亞州首府里奇蒙(Richmond)的邦聯南軍指揮官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銅像,8月遭人塗鴉,紅色油漆寫出「BLM」,呼應美國多起警察誤殺黑人事件引爆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但油漆很快就被清乾淨了。莫蘭托尼歐認為,市政府藉由清理銅像實施「策略性遺忘」,意圖消抹白人統治的歷史與目前的種族議題。

學生潑糞抗議 開普敦大學撤除殖民者銅像

2015年3月,一名開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Cape Town)的抗議學生對校內的羅德茲(Cecil John Rhodes)銅像潑糞,拉起「推倒羅德茲」(Rhodes Must Fall)運動序幕。羅德茲是19世紀的大英帝國殖民者、礦業大亨、鑽石業鉅子,他擔任開普殖民地(Cape Colony)總理時頒布格倫.格雷法令(Glen Grey Act),限制黑人能夠擁有的土地數量,間接將黑人驅離家園,更修改選制,提高投票資格,持續削減黑人的公民權。

另一方面,羅德茲也積極參與慈善,透過遺囑創設「羅德茲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開普敦大學的校地也是由羅德茲後人捐贈,但對多數南非人來說,羅德茲就是壓迫。抗議學生要求移除羅德茲像及南非各地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銅像,也訴求南非教育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4月8日,開普敦大學師生組成委員會,投票決議移除羅德茲銅像,送往博物館收藏。

羅德茲(Cecil John Rhodes)銅像爭議
羅德茲(Cecil John Rhodes)銅像爭議

開普敦大學的學生成功了,然而另一座羅德茲銅像仍然好端端地站在開普敦市中心的「公司花園」(Company's Garden),絲毫不受抗議影響,而同時冠上種族迫害兩端領袖名諱的「曼德拉羅德茲基金會」(Mandela Rhodes Foundation)剛公布2019年獎學金受獎名單。基金會的名稱不僅諷刺,也反映「消除歷史共業」、重新以南非多數族群的角度認識過去,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揭露迫害與傷痕 重新認識歷史

1948年,南非國民黨(National Party,NP)上台執政,馬蘭(D.F. Malan)出任南非總理,加強了荷蘭與英國殖民時期的種族隔離政策,制定並實施嚴格種族隔離制度,普勒托利亞的克留格爾銅像就是馬蘭下令建造的。根據種族隔離規定,南非人分為白人、黑人、有色人種(colored)和印度人,一系列法律強迫人們離開家園,根據種族遷徙到規定的區域,公共設施、交通、土地、教育、工作、乃至於婚姻,都必須隔離四個種族。直到1994年曼德拉當選總統,種族隔離才結束。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歷史學者克蘿斯(Cynthia Kros)說,對於數十年種族隔離留下的傷痛與痕跡,人們該做的不是摧毀它們,而是「嘗試達到平衡,讓不同背景的南非人都可以獲得認同」。

南非遺產資源機構(South African Heritage Resources Agency,SAHRA)負責保存國內文化遺產。SAHRA的年度報告指出,他們目前的工作重心是與過去邊緣人相關的歷史資料,例如1794年在開普敦近海沉沒的葡萄牙籍奴隸船,該船運載的400多名非洲奴隸喪生海底,揭露往昔殖民者將黑人當貨物交易的殘酷行徑。

2018年7月17日,南非紀念曼德拉百歲冥誕。(AP)
2018年7月17日,南非紀念曼德拉百歲冥誕。(AP)

然而,有些涉及種族迫害的歷史遺產則已經被抹去。種族隔離期間,約翰尼斯堡的約翰沃斯特廣場(John Vorster Square)是最惡名昭彰的拘留所。1968年,時任南非總理沃斯特(John Vorster)為了鎮壓反對種族隔離的聲浪,賦予保安警察隊(Security Branch)極大權力,許多運動者被拘禁在此,一關可能關上數個月,期間無法與家人外界聯繫,不能尋求律師協助,無法獲得公平審判,更遭受慘無人道的刑求,1970至1990年間有8人於此喪命,警方公布的死因都相當可疑,經事後調查,其中一名異議份子丁莫(Ahmed Timol)確實是被警員推落10樓身亡。1997年,沃斯特更名為約翰尼斯堡中央派出所(Johannesburg Central Police Station),沃斯特的胸像也遭移除。

關照歷史抑或阻礙未來?政府應增設人權鬥士銅像

普勒托利亞是斐京(City of Tshwane Metropolitan Municipality)的一部分,斐京市長席曼格(Solly Msimanga)認為,政府應該增設銅像,以紀念過往對抗白人統治的鬥士。普勒托利亞聯合大廈(Union Buildings)是南非政府及總統辦公室所在地,該處設有曼德拉和首位南非總理波塔(Louis Botha)的銅像,席曼格說,人們永遠都可以談論歷史人物的銅像,討論到底該留著它們還是移除它們,而教堂廣場的狀況也是一樣的。

同時保存反抗者與迫害者的銅像,或許也是一種答案。曼德拉於2013年12月5日逝世,南非於15日舉行國葬。16日,位於聯合大廈前的曼德拉紀念銅像宣告落成,高約9公尺,而原先立於此處的英國殖民時期總理赫爾佐格(Barry Hertzog)銅像則不得不讓出最醒目的位置。時任南非總統朱瑪(Jacob Zuma)表示,相關單位乃歷經了「徹底的商議」,才決定移動4公尺高的赫爾佐格銅像。

印度聖雄甘地被指曾對南非黑人種族歧視,迦納大學移除校內甘地銅像(AP)
印度聖雄甘地被指曾對南非黑人種族歧視,迦納大學移除校內甘地銅像(AP)

學者米德曼(Temba Middelmann)表示,政治、商業或其他偶發的因素,都可能左右銅像設立與否或設置的地點,像是印度人支持在約翰尼斯堡樹立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銅像,但2015年抗議者指稱甘地使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常見貶抑詞「Kaffir」稱呼黑人,涉種族歧視,隨後該銅像遭到惡意破壞。米德曼認為,歷史人物的銅像「被視作紀念物,因此無法指引未來的道路,但是它們還是不停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