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中共是什麽時候想當老大的?

2018-12-16 06:20

? 人氣

波匈危機,中國趁勢介入歐洲事務

外交與內政之間是雙向互動的。中共建政後,外交政策一邊倒向蘇聯集團,蘇聯和東歐的政局變化,無不清晰地投射到中國的內政上;同時,中國也敏銳地把握蘇聯東歐集團的脈動,並開始發力介入「大家庭」的事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書最精彩的章節是《「波匈事件」:中國的反應及態度轉變》、《周恩來穿梭外交:中國開始介入東歐事務》、《莫斯科會議:走到頂點的中蘇同盟關係》等部分。作者認為,一九五六年十月爆發的波蘭危機與匈牙利危機,推動中國介入歐洲事務,獲得極高聲譽,開始挑戰蘇聯共運領袖的地位。其中,蘇軍兩次軍事干涉匈牙利,蘇聯高層的內部意見很猶疑;中國先提出撤軍,然後又主張干涉,態度都很堅決。沈志華指出:「正是這些看來不容更改的意見,對蘇聯處理危機的方式和結果產生了導向性影響」。

本書特別指出,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決定匈牙利改革派領袖納吉及其政府命運的關鍵性一步,是毛澤東首先邁出的,而在危機關頭,納吉恰恰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中國身上。納吉曾緊急召見中國大使郝德青,向其表示:「情況萬分嚴重,請大使轉告毛主席和周總理,要求中國政府幹預此事,幫助解決蘇軍撤退問題。」納吉萬萬沒有想到,毛澤東此時已經做出了與他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決定。殺死納吉的是蘇聯佔領軍,但納吉的死刑判決書上的「隱形簽名者」卻是毛澤東,納吉死不瞑目。

波蘭和匈牙利的民主化浪潮遭到蘇聯出兵鎮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這兩個國家的民眾對蘇俄的仇恨暫時被壓制,但此後數十年間暗潮洶湧,一九八九年終於爆發「蘇東波」,蘇聯東歐所有共產黨國家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全部垮臺。回到當年的情境之中,赫魯曉夫缺乏史達林的威望,經歷波匈事件,表面上大獲全勝,卻在道義上聲名掃地,灰頭土臉,不得不尋求毛澤東的支持。中國不費一兵一卒,只是運籌帷幄、合縱連橫,就坐收漁翁之利。此消彼長之間,中國開始較多介入東歐事務,比如贈送匈牙利三千萬盧布的物資和現金,比如周恩來以「調停大使」之身份高調出訪蘇、波、匈三國,再比如拉攏反蘇的南斯拉夫獨裁者鐵托……毛澤東從中國古書中悟出的權謀術,是赫魯曉夫所望塵莫及的。

周恩來與毛澤東
在蘇聯以及東歐發生「蘇東波」時,中共勢力也開始增長,例如派了周恩來以「調停大使」之身份出訪多國。圖為周恩來(右)與毛澤東(左)。(資料照)

毛澤東名義上維護蘇聯「老大哥」的地位,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但他的很多言行已然表露出「坐二望一」、「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有意思的是,當時赫魯雪夫還在猶疑,是不是弱化蘇共的領導地位這種說辭,或者提出「以中蘇為首」的說法,毛澤東卻高舉「以蘇聯為首」的口號,還去說服其餘有意見的外國黨。而提出這種口號,「在黨內這樣談‘以蘇聯為首’,多少有些居高臨下的姿態,似乎是一個以國際共運指導者的姿態來維護蘇聯的形象」。赫魯曉夫被毛澤東放在炭火上烤而不自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