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星際訪客」、宇宙神秘快速電波、發現「幽靈粒子」……盤點令人驚嘆的天文成就及事件

2018-12-29 08:20

? 人氣

獵戶座「右肩」的一個「耀變體」(blazar)「TXS 0506+056」,它是一個密度極高的活躍星系核(AGN),中間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40億年前發生伽瑪射線爆發(gamma-ray burst,GRB),向外發射兩道宇宙射線,這顆微中子跨越40億光年造訪地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發現看似虛無飄渺,但卻非常重要,為人類對宇宙的觀測、對物理學基本原則的探索開啟了新視野,論文7月登上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代表「高能微中子天文學」(high-energy neutrino astronomy)從此誕生。現在科學家能夠判定高能微中子來自何方,和它相伴相生的宇宙射線「身世」也將無所遁形。

永別了!NASA「克卜勒」、「曙光號」正式除役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取自NASA網站)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取自NASA網站)

美國航太總署(NASA)兩項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性任務──2007年發射的太空探測船「曙光號」(Dawn)、2009年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由於燃料耗盡,分別於今年10月及11月正式終結。

翱翔於太空的9年之間,克卜勒追蹤了星體繞行恆星期間的陰影變化,協助人類確認超過2600顆系外行星的存在,目前尚有2899顆候選行星待確認。換言之,克卜勒可能已為地球找到5500個「兄弟姊妹」,這代表著銀河內有各式各樣的行星,包含宜居的系外行星。

曙光號任務的目標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Vesta)與矮行星穀神星(Ceres)。它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不含地球)的探測器,也讓人類進一步確信,矮行星在演化史上擁有過海洋。

踏上探索征途!NASA開創新的太空任務

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陽系外行星探測器「黛絲」(TESS)(AP)
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陽系外行星探測器「黛絲」(TESS)(AP)


2018年同樣是開創新太空任務的歷史性年度。NASA早在今年開春就察覺克卜勒望遠鏡的燃料所剩無幾,並於4月發射了代替它的太陽系外行星探測器──「凌日太陽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又稱「黛絲」(TESS)──展開征途,NASA期待黛絲至少能找到1萬顆系外行星。

NASA無人火星登陸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5月成功升空,11月底順利登陸火星地表。搭載的「探測觸角」將鑽進火星地表下5公里深處,探索火星組成結構,透過測量地震活動和溫度,使人類更加了解這個在太陽系與地球相距1萬6千公里的「隔壁鄰居」。

NASA多年來耗資15億美元打造「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8月發射升空,前往距離太陽表面616萬公里的外大氣層軌道,展開人類史上最近距離觀察太陽的任務,期望揭開日冕活動的神秘面紗。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