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萊特專訪:「新伊麗莎白時代」的中英關係

2015-10-22 10:52

? 人氣

華為是一個標誌性的公司,其標誌性意義甚至超過亞投行。美國和英國對待華為的不同態度顯示了英美對於中國投資的差異,在這個問題上英國更加專業、實用。英國人說,我們和中國是經濟夥伴,美國人不允許華為在美國投資,但他們沒有制裁華為,也沒有遭到像俄羅斯石油公司一樣的待遇。英國允許華為進入後院,是很有爭議的,但顯示了對中國投資的開放程度,政府可以通過監管讓其非常透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聞背景:「新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朋友圈

尼布萊特在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重點論述了「新伊麗莎白」時代這一提法。

他提出,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歐盟仍然是英國國際關係中的核心圈層,美國則處於「第二圈層」。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英國朋友圈中的地位在逐漸上升。

尼布萊特認為,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是一個標誌事件,讓英國放棄了帝國地位,轉向扮演美國小伙伴。

上世紀60年代的經濟衰退讓英國尋求自己在歐盟的夥伴地位,但在柴契爾時期和梅傑、布萊爾時期,英國仍然認為自己處於歐洲中心地位,這種心態導致了英國和歐盟的尷尬關係。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打擊後,英國開始全面衰落但仍自視甚高,國家實力與自身定位出現巨大錯位,而上述錯位令英國在此後30多年內外政策顧此失彼。 至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GDP早已被法國超過後,還被義大利超過。面對國內外一系列政治、經濟挑戰,經過對自身優劣勢的審慎分析後,英國逐漸明確了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定位和出路:做地區強國而非全球性大國;是歐洲國家而非僅僅是英聯邦國家;與美國保持緊密同盟關係;利用自身科研文化優勢發展新興優勢產業,提升自身競爭力。這些定位與英國國力水平較為契合,自此英國的發展邁進了快車道。

「心態變化」

近年來英國重新審視自己的國際關係。《衛報》的評論文章稱,自2005年起,西方經濟體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負債累累,增速接近為零。各國政府都面臨著一個嶄新的現實:全球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中國增速和資金的拉動。

這種心態變化的一個標誌就是英國非常重視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雙邊關係。對於中國,英國政府認為中國正在致力於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以消費和服務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取代過去的投資和出口,但這需要引入其他國家的資源和經驗。

在美國仍然承擔很多國際安全義務,並且在人權、知識產權、南海等問題上和中國較勁的情況下,英國選擇了差異性的外交戰略。加入亞投行的決定使英國從與中國關係較為落後的位置躍居前列。

尼布萊特認為,目前國際形勢的改變,決定了英國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外交關係。 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全球經濟和國際秩序。將來中國也將變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對於英國來說,英國政府明確表示要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夥伴,英國將中國視作本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於負債累累、經濟正從金融危機打擊中開始慢慢恢復的英國來說,大量對外投資、看重長期合作發展的中國正是英國所需要的可靠商業夥伴。

撰稿:川江 BBC中文網記者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