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到底是誰對不起國家民族?

2015-10-19 06:30

? 人氣

在英國工會裡﹐來自東亞的移民成員非常少。目前團結工會裡面來自中國的成員不到十位﹐而這是有兩百多萬成員的工人組織﹗中國移工的工會化偏低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華人」社區結構性的封閉─這封閉一方面來自主流社會對它的邊緣化﹐一方面來自「華人」社區精英和領導階層的反工會態度。可以說﹐邊緣化導致「華人」社區長久以來形成以中小企業為主﹐家族鄉親關係為主軸的自身社區經濟﹐在其中﹐勞資關係變成次要。長久以來「華人」社區的基本經濟模式就是﹕勞工超低薪﹐工時超長(可達一周七十多個小時)﹐許多僱主採取短期經營策略﹐以不斷更換公司名稱的方式﹐來長期逃避勞資糾紛﹐高昂租金導致的債務和稅收問題。有些僱主以此伎倆躲開了勞資糾紛造成的賠償。這使得勞工即使控訴資方﹐上了工業法庭也沒有用處。勞動條件惡劣早已是平常﹐而資方總強調「勞資一家」的概念(「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我們都是華人」之類的修辭學)。有心想要移工工會化的工會人士﹐都嘆道這種無持續性(unsustainable)的經濟模式﹐是工會進入「華人」社區的最大阻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並且﹐諾丁罕大學當代中國研究學院的資深研究員武斌博士指出﹐在英的中國移工集中的產業多為私有部門﹐較難組織勞工。「資本(而非勞工)的擴國化和勞動力的被擠壓﹐是很重要的結構因素」﹐他說﹐「至今沒有環境讓中國移工的階級意識能夠提昇或發展。」社會活躍人林懷耀先生三十多年來接觸社區裡的勞資雙方﹐並曾多次協調勞資糾紛﹐他表示﹐「即使中國移工能夠為某一事件採取集體行動﹐達到當時爭取的某一目標﹐他們仍缺乏長期集體組織的意願。」

儘管阻力多﹐少數的中國移民透過維權組織認識了工會﹐接觸到他們從未想過會存在的獨立勞工組織。記得有一位來自中國東北的張先生加入了團結工會﹐在那裡參加英語班和各項活動﹐曾感慨地說﹐「到了工會就象回了娘家一樣﹐感覺到它就是我的後盾。」還有一位來自中國河北的先生﹐說他在英國工作十年多﹐只有在勞工組織裡才真覺得有歸屬感。加入工會是他在英期間最引以為傲的事。前幾天收到他的電郵﹐信中還是念念不忘在英國活躍的那段日子。

而英國勞工組織所代表的基本勞工權利﹐目前正遭受最大的挑戰﹕保守黨政府將于年底立法﹐限制勞工的罷工權。罷工權是任何現代民主社會都必認可的基本權利﹐更不用說者是歐洲人權公約認定的權利。保守黨的立法﹐將是自柴契爾時代以來對英國勞工權益的最大打擊(柴契爾擊敗了一九八四到八五年間的礦工罷工﹐大為消減了英國工會力量﹐是英國工運低迷的開始)﹐它將是全民討伐的惡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