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代表歷史屈辱的告示牌依然存在:《滾出中國》選摘 (1)

2018-12-17 05:10

? 人氣

李小龍在香港電影《精武門》一腳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牌,然而雖然踢碎了,卻沒有消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李小龍在香港電影《精武門》一腳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牌,然而雖然踢碎了,卻沒有消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集粗暴、憤怒、野心與矛盾於一身的二十世紀現代中國,從何而來?亟欲擺脫,又同時緊抓不放過去恥辱歷史的中國,又將前往何方?

中國以民族主義為重,而中國重視者,人人不得輕忽。過去三十年來,憤怒的示威抗議與激烈的譴責抗爭持續不斷,似乎預告著中國站上世界舞臺,以嶄新且強勢的姿態揭開序幕。這一連串的事件導火線包括領土爭議、北約組織戰機意外轟炸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二〇〇八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抗議、中美撞機意外等許多糾紛。其中不乏領導者與外交官尖銳的文字聲明,以及中國政府審慎規畫的牽制行動。中國各城市的外僑住宅同時可見和平示威或暴力攻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也看到民族主義言論蔚為風潮,鼓吹中國對外國政府「說不」(或更難聽的話)。但背後的緣由很大程度來自平民百姓的直覺反應,而非單純的國家立場。

這些激動的情緒與嚴厲的言詞,常使從旁觀察的外籍人士為之咋舌,然而更令眾人費解的是,每一次的抗議必定特別強調過去——憤怒是一回事,這種歷史意識絕對又是另一回事。這些紛爭部分肇於過去本身與過去的象徵,例如日本的教科書內容,或國際拍賣會推出了中國文物。國與國之間的爭執、意外與大小事件可謂家常便飯,然而,為何中國經常如此憤慨地回應這些事件?或為何需要如此憤慨?為何過去如此重要?在各國侵略中國的當時,中國一部分淪為日本或英國的殖民地,一艘艘英國、美國與法國的炮艦駛進長江,而十多座主要城市皆在日本、英國、俄國及德國的掌控之下。然而,那個年代已經結束了,結束七十年了,難道不能純粹把它們當成隨風而逝的歷史?

我們需要認識理解中國的新民族主義,它伴隨著中國撼動世紀的經濟發展,它也理所當然地為中國注入嶄新且強盛的力量。我們也能想見經濟強盛的中國將在世界面前宣示自己的地位,也許此情此景需要花點時間適應,但勢必發生。然而,除非我們能理解這個現象其實並非奠定在中國今日的力量,而是扎根於過去的軟弱,否則我們定然想不通這個現象,也不得與之交手的門道。這些爭議埋藏在中國現代歷史的脈絡,以及一八四〇年代以來受制外國強權的經驗。中國透過歷史的稜鏡展望二十一世紀,以十九與二十世紀的挑戰面對眼前的現況。如果我們也透過這面稜鏡,就能看見中國的新民族主義如何深植外部帝國占領的主要都市、殖民地與中國境內其他地區。本書欲表達的不僅是單單承認此事實,而是在真正深入瞭解這段過去後,眼前的現象才會合理。這並非只是論點,而是他們的歷史,他們賴以生活的歷史。

讓我們以一度豎立在上海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為例。一九五〇年代起,這塊告示牌曾在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直到一九八九年博物館準備搬遷。博物館某位員工後來談到,當時的他並不曉得這是一面假造的告示牌,還滿心困惑地詢問資深同事,為何這面告示牌放在一堆準備丟棄的廢棄物裡。全世界所有博物館的確都會為了讓現代參觀者貼近體會歷史,而仿造過去的文物。幾年後,這件事情被寫成一篇雜誌短文,文章寫的不是這塊告示牌的複製品遭到丟棄,而是這面告示牌根本就是刻意假造的。當時的公園確實貼著一塊告示牌,但博物館展示的告示牌卻是以簡體中文與英文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Chinese and Dogs Not Admitted」。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