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佔中」一週年:香港的「對抗性」情緒仍在

2015-10-06 15:55

? 人氣

2015年9月28日,香港約千名市民參加了「佔中」一週年集會。參與者並未與在場戒備的警方發生任何衝突。(BBC中文網)

2015年9月28日,香港約千名市民參加了「佔中」一週年集會。參與者並未與在場戒備的警方發生任何衝突。(BBC中文網)

香港「佔中」一週年之際,中國大陸學者認為,「佔中」本身是對抗性思維的集中爆發,也是一種 「街頭運動」。但引起社會深層次的問題並未結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4年的中國國慶前夕,香港爆發了持續79天的「佔領中環」行動。「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認為,香港仍是中國政府的民主化「實驗場地」。但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鄒學平認為:「這是戴耀廷先生自己的一個猜測。」

鄒學平認為,香港的對抗性思維和情緒仍在。沒有完成「去殖民地化」就產生出「去中國化」的香港,追求民主有其正當性,但應該在制度框架承受力之內完成。

「香港社會不要有誤判」

2014年9月27日,戴耀廷等三人凌晨在港府總部外的學生示威集會地點上宣佈啟動「佔中」行動。「佔中」後來因警方發放87枚催淚彈演變成「雨傘運動」。示威者在金鐘、旺角及銅鑼灣三區佔領了79天。

「佔中」行動中,學生充當了主角。他們用靜坐、遊行和示威等方式來表達訴求。(BBC中文網)
「佔中」行動中,學生充當了主角。他們用靜坐、遊行和示威等方式來表達訴求。(BBC中文網)

親北京的鄒學平認為,「佔中」運動並未給中央和香港帶來巨大的衝擊。中央和地方關係的格局,並不會因為『佔中』就有根本的、實質性的改變。鄒學平也認為:「香港社會不要有誤判。覺得有佔中的發生,中央就會有什麼改變。反而,這強化了中央對香港行使管制權的決心。」

但「佔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廷顯得很樂觀,他此前在接受BBC中文網「佔中」一週年的專訪時他說:「如果大家只把雨傘運動視作一個行動去看,好像甚麼都得不到。但假如將香港民主運動以長時間的角度來看,所有非暴力抗爭爭取目標都不是說一年、兩年的事。第一次佔領行動所帶來的社會衝擊是非常大,很多人都因此開始認真關注和爭取民主。」

香港是民主「實驗場」?

戴耀廷認為,香港仍是中國政府的民主化「實驗場地」。但中國大陸學者鄒學平回應道:「我認為這是戴耀廷先生自己的一個猜測。」

鄒學平解釋道,在「佔中」一事上,中國內地和香港不存在實驗和借鑑的關係。

他說,和內地制度相比,香港有自己的高度自治權。這是香港獨有的東西,並不是中國政府要在香港「搞實驗」。而中國內地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下的發展有自己的路徑。

當被問及「一國兩制」與香港的高度自治權如何平衡時,鄒學平的態度非常堅決,他認為,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來源於中央的授權。而香港的法律地位是直轄於中央政府的特別行政區。

「佔中」結束一週年後,戴耀廷說,第一次佔領行動所帶來的社會衝擊非常大,很多人都因此開始認真關注爭取民主。(BBC中文網)
「佔中」結束一週年後,戴耀廷說,第一次佔領行動所帶來的社會衝擊非常大,很多人都因此開始認真關注爭取民主。(BBC中文網)

他補充道:「高度自治的底線在於,不能危及國家主權和安全以及發展利益,不能損害中央對香港的管制權力。但中央和香港部分人的解讀不一致。 」

鄒學平認為:「『佔中』的一系列訴求中,到底中央對香港的政治發展有沒有主導權和決定權。如果接受的話,就不會對『8·31決定』有如此大的反對和不接受。」

2014年8月,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8·31決定」:未來香港地區行政長官的候選人將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只有由四大界別、1200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才有權提名特首候選人,而提名委員會產生辦法維持不變。而非如香港民主派所希望的,允許公民提名。香港的民主派因此擔心,親北京的提名委員會會確保只有中央政府認可的人才可能被提名,參加選舉,那將不是真正意義的普選。

而隨之發生的「佔中」行動中,示威者反對「8·31決定」,並打出了要求「真普選」的口號和訴求。

該反思什麼?

在回答BBC中文網記者關於香港應該怎樣實現民主訴求的問題時,鄒學平回答道,香港社會發展民主也有其正當性,基本法也設定了這個目標。但「佔中失敗」也反映出,香港社會應該思考怎麼實現在基本法框架下的民主。

被問及對「佔中」的評價時,鄒學平說:「香港『佔中』79天,我覺得浪費了很多時間去追求法律之外的東西。「

鄒學平的「追求法律之外」的訴求,指的是「佔中」提出的「真普選」的訴求。「佔中」者要求特首的產生方式是公民提民,而不是「8·31決定」中的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

因此在親北京的學者鄒學平眼中,搞公民提民,是提出了「超出制度框架承受力的目標」。

他認為,爭取民主,沒有問題。但手段、方式、價值和訴求要在現實的、體制內的、合法的程序去追求。

他進一步補充道:「公民提名,基本法沒有寫。這是不現實的,甚至是迫害性的。」 因為追求民主首先要遵守法制。就像學校學生有不同訴求,但同樣得遵守校紀校規。

「去殖民地化」與「去中國化」

鄒學平認為,1997年香港回歸,主權移交後,香港有部分人並不能很好適應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事實。

所以,香港社會還有部分人懷念「殖民時代」和「殖民統治」。這表現在對中國的情緒性的「敵對」和政治上的形態意識上的「敵對」。

中國官方智庫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今年評價說:「這種背離歷史本質的怪現象造成了香港巨大的內耗」。

2015年的中國黃金周,香港的商家門可羅雀。(BBC中文網)
2015年的中國黃金周,香港的商家門可羅雀。(BBC中文網)

而「去中國化」則表現為香港社會的「反水貨客」情緒和行為。鄒學平說,這傷害了內地人和香港普通老百姓間的情感。

2015年的中國「黃金周」,據香港旅遊業議會的數據顯示,10月1日到港的大陸旅遊團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而BBC中文網記者實地走訪奢侈品雲集的尖沙咀廣東道發現,以往的購物長隊已不見了蹤影。

鄒學平舉例說,客人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有10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對客人說:「你滾回去,滾回你內地去。」然後父母說我家的9個孩子都歡迎你來吃飯。但客人依舊會覺得受到「侮辱」了,下次不來了。

撰稿:覓雲 BBC中文網記者 香港報導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