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具爭議的諾貝爾獎得主(2-1):文學獎、經濟學獎、生理醫學獎

2015-10-05 16:22

? 人氣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圖為獎牌。(美聯社)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圖為獎牌。(美聯社)

依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遺囑,諾貝爾獎(Nobel Prize)於1901年開始頒發,用來表揚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由瑞典銀行出資增設)、文學及和平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傑出人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究竟什麼樣的人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在生前並未明確指示。目前,諾貝爾獎對於得主的條件僅有基本的限制,例如:同一個獎項的得主不得超過3人、不頒給過世者等。

諾貝爾獎成立100多年來,多次引發爭議。《美聯社》選出了史上最具爭議的8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引發爭議的原因包括:不符合時代氛圍、名不符實、不夠格,以及在得獎前幾天過世等等,甚至還有和平獎得主被評為「恐怖分子」。

1970年度文學獎: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忍尼辛(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2008)

索忍尼辛是一名作家、蘇聯的異議份子,著有《第一圈》(In The First Circle)《癌症病房》(Cancer Ward)和揭露蘇聯勞改營內幕的《古拉格群島》(The Gulag Archipelago,俄文原名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1974)等書。索忍尼辛親身體驗過勞改營的非人生活,《古拉格群島》記錄了許多第一手材料,此書一直被蘇聯列為禁書,直到1989年才解禁。

1970年代正是冷戰的高峰期,此時頒獎給索忍尼辛極為敏感,委員會遭批評此舉背後有政治考量,蘇聯也譴責這屬於「敵對行為」。但委員會堅稱,頒獎給索忍尼辛僅是為了表揚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索忍尼辛希望能去領獎,但蘇聯政府不保證他領獎後還能返回蘇聯,索忍尼辛只好缺席頒獎典禮。

1974年,《古拉格群島》出版後,徹底激怒蘇聯當局,索忍尼辛遭驅逐出境,他便「順道」前往斯德哥爾摩(Stockholm)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接著展開流亡生涯,直到20年後才得以返回祖國。

 

 

1976年度經濟學獎: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

傅利曼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從1946年開始,他在母校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任教30多年,力倡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以任何形式干預市場,並以貨幣理論為其注入活水,鞏固了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地位,該學派之後誕生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傅利曼認為,在經濟活動中,政府的主要功能是穩定貨幣供給並減少干預市場,此一概念受到不少質疑和批評。

當時也盛傳,傅利曼曾於1975年造訪智利,智利軍事獨裁者皮諾切特(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就是受到傅利曼啟發,許多傅利曼的學生在智利政府擔任要職,協助開放市場和企業私有化,但最後卻造成嚴重官商勾結和貧富不均。

1976年,傅利曼到斯德哥爾摩(Stockholm)領獎時,場外聚集了數百名憤怒的示威抗議群眾。此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多年來遭批評偏袒正統經濟學,包括傅利曼在內,共有8位得主都屬芝加哥經濟學派。

 

 

2004年度文學獎: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1946-)

耶利內克是1名奧地利籍猶太裔小說家,著有《女情人們》(Die Liebhaberinnen)《精彩,精彩時代》(Die Ausgesperrten)和2001年翻拍成電影的《鋼琴教師》(Die Klavierspielerin)。耶利內克的筆鋒犀利,常在作品中嚴厲抨擊男性專制,帶有女性主義的色彩,她的音樂素養深厚,也表現在其作品中。

2004年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宣布耶利內克是文學獎得主時,多數人的反應都是:「耶利內克!…她是誰?」在耶利內克得獎前,非德語圈的讀者對她頗為陌生。此外,有人批評耶利內克是靠著左翼思想獲獎,諾貝爾獎再度遭批評含有政治考量。

對於耶利內克的文學成就,各界褒貶不一。諾貝爾獎的一位評審批評耶利內克的作品如同「一大堆文字被鏟到一塊兒,不見藝術架構的痕跡。」認為耶利內克的文學成就有待商榷,辭職以示抗議。

 

 

201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朱爾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1941-)、布魯斯‧比尤特勒(Bruce Beutler,1957-)、瑞夫‧史坦曼(Ralph Steinman,1943-2011)

霍夫曼等人因發現活化免疫系統的關鍵而獲獎,和上述「前輩」們不同的是,霍夫曼3人獲獎的原因毫無爭議,問題在於:在獎項宣布前幾天,史坦曼過世了。

根據諾貝爾獎規章,此獎不得以「追贈」形式授予得獎者,意即「不能頒給已過世的人」,但若得獎者在宣布後、頒獎前過世,則不在此限,獎項依然成立。

當時,委員會並不知道史坦曼正好在獎項宣布前幾天逝世。得知史坦曼的死訊後,委員會趕緊召開緊急會議,最後決定破例,聲明指出:「諾貝爾獎頒給史坦曼是出自真心誠意,(我們)當時假定得主還在世。」該獎項最後由史坦曼的妻子代領。

 

1921年,愛因斯坦得獎,但不是因為《相對論》…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獲得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為了表彰他在理論物理學(theoretical physics)方面的貢獻,諾貝爾委員會對於《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隻字未提。當時,許多人認為《相對論》仍存在爭議,尚須經過嚴格的驗證。

瑞典科學院(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秘書奧瑞維勒斯(Christopher Aurivillius)在1922年致函愛因斯坦,通知他獲獎一事,裡頭提到:「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頒給您上一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此表彰您在理論物理學上的成就,特別是您發現了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不過,我們並未將您的《相對論》和­­重力理論獲得證實後的價值納入考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