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第二次「以阿戰爭」埋下巴拿馬運河主權危機

2018-12-09 07:00

? 人氣

附錄:第二次以阿戰爭之參戰兵力分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英、法、以聯盟總兵力約22萬9,000人(海軍艦艇185艘、作戰飛機470架、以軍戰車400輛)。

(2)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作戰飛機250架、戰車500輛)(註十)。

以上資料主要摘錄自──張良任:《美國與以、阿衝突》之第二章【蘇伊士運河戰爭(一九五六)】(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5.07.15)。

附註:

(註一)亦稱:「運河之戰」、「百時戰役」或「西奈戰役」。

(註二)參見──張倩紅:《埃及史~神秘與驚奇的古國》(三民書局),p117~119。

(註三)從1882年起,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人數最多時有將近10萬英軍住紮在這裡。1936年8月英國與埃及締結了《英埃同盟》,這是一項極為不平等的條約。依約,英國在形式上終止對埃及的軍事佔領,但仍在蘇伊士運河區駐軍一萬人(發生戰爭時,人數還可以增加)和飛行員400人,運河區的營房建築由埃及政府負擔;保持亞歷山大港海軍基地,限期不超過八年;埃及可以建軍,但一切武器必須向英國購買。英國在埃及設立軍事代表團,負責訓練埃及軍隊事宜,埃及軍隊不接受其他國家的訓練;如遇戰事,埃及須對英國提供港口、飛機場、交通和通訊工具等。到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埃及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的呼聲愈來愈高。原本運河的租約是99年,這年距離1869年運河開通之初過了87年,另距離《英埃同盟》條約剛好20年。

參見──

(Ⅰ)張良任:《美國與以、阿衝突》(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p35~36。

(Ⅱ)張倩紅:《埃及史~神秘與驚奇的古國》(三民書局),p113~114。

(註五)比起英國人極度依賴蘇伊士運河,美國每年約只有2.7%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最重要的是,當時美國國內的石油可以自產自足,根本不需要在乎中東的運送安全問題。當時美國在意的是──運河危機對西方國家未來的影響,以及蘇聯可能採取的行動。美國也希望藉此表態,她是反侵略的,也認同整個第三世界國家反殖民主義潮流。只要英國的勢力仍留在中東就會激起阿拉伯人的敵意,由美國人來替代英國,不僅對美國本身有利,也可以保障西方國家在中東的戰略利益。

參見──張良任:《美國與以、阿衝突》(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p40~41。

(註五)英法以三國制定之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戰爭計劃,可粗分成四大步驟:

(a)以色列首先發動進攻,佔領西奈半島,然後英法出面作為調解人,調解雙方的矛盾,最後英法再以「中立人」的身份進入蘇伊士運河地區,重新接管蘇伊士運河。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