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第二次「以阿戰爭」埋下巴拿馬運河主權危機

2018-12-09 07:00

? 人氣

受到刺激的納瑟在7月26日──慶祝埃及革命的演說中,突然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即收回蘇伊士運河營運權),納瑟對外表示:「收回蘇伊士運河運河公司是準備將每年2,600萬美元的收入轉為興建水壩之用,在聲明中納瑟也同意給予運河股東相對的補償。」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首當其衝的是英法兩國,當時英國擁有蘇伊士運河44%的股權,每年的紅利約有800萬美元;而且前一年(1955年)通過運河的14,666艘船隻中,有4,548艘都是英國船,同年英國所進口的2,800萬噸石油中有2,000噸也都通過蘇伊士運河運來的。因此埃及完全取得運河後,第一個衝擊的就是英國的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而納瑟粗暴的作法,不但嚴重損害了英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更象徵大英帝國的最後那點餘光也一去不復返。這讓艾登極為難堪與憤怒,他氣急敗壞的說:「埃及人把她的大拇指掐到我們的氣管上來了」,他甚至將納瑟比為納粹的希特勒。為此英國在同一天發表措辭強烈的聲明,表示在必要時刻,將單獨以武力捍衛其在埃及的一切利益。英、法兩國也宣布一系列報復措施,第一步先凍結埃及在英、法兩國的存款和蘇伊士運河基金,再來則是通令英、法兩國的船隻拒絕向埃及交付通行費。最後則是下令部隊開始動員,同時通知美國希望能採取聯合軍事行動,準備以武力奪回蘇伊士運河所有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法以三國秘密制定武力奪回運河的軍事行動

可是最特別的是,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並沒有損及美國的利益(註四)。因此艾森豪與杜勒斯雖然瞭解英法兩國的困境與不同意埃及倒向蘇聯,但兩人卻多次公開反對使用武力來解決蘇伊士運河危機。在美國的要求下,美英法三國嘗試以各種管道來尋求突破,但最後都以失敗收場。眼見一直無法突破困境,英法兩國決定自行解決,不再徵詢美國的意見了。1956年10月24日,英國人和法國以及以色列在巴黎郊外的塞弗爾舉行了秘密會議,會中三國簽訂《塞弗爾密約》,同時也制定了以武力收回蘇伊士運河的軍事行動(會議的詳細記錄早已被銷毀);當時英國計畫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島發動突襲,然後英法兩國介入,要求雙方軍隊在蘇伊士運河兩岸停火,之後再由兩國軍隊進駐蘇伊士運河區,最後完全接管蘇伊士運河(註五)。當時執政的英國保守黨艾登政府還樂觀的認為,屆時美國「會給我們同情和支持,即使不肯公開這麼做,至少也會暗中幫助」。1956年10月29日下午5點,以色列第202空降旅(傘兵)在旅長艾里爾·夏隆上校(1928~2014,後來擔任曾以色列第十一任總理,有「以色列的巴頓」稱號)的指揮下空降了一個營的兵力(395人)到西奈半島中部米爾塔山隘(Milte Pass)之東,拉開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序幕。同一時間,以色列的地面部隊則沿溪岸之南陲地帶往上攻擊,預計在36個小時後與傘兵(註六)會合威脅運河區,以便利英法遠征軍之攻勢。隔天清晨,英法依原定計畫聯合向以色列及埃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雙方撤離蘇伊士運河河岸左右各10英哩,之後由英法派軍接管運河沿岸各個重要城市,並令雙方在12小時內答覆。但當時以色列並未如期佔領運河,運河仍在埃及軍隊手裡,英法卻遲遲未出兵來支援以色列。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