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硬體新創高峰會精華紀實(上)

2018-12-05 05:50

? 人氣

「上週我們在舊金山舉辦了例行的年會,和過去幾年的年會不同地,這次年會沒有對外開放,採私人邀請模式,僅僅發了邀請函給我們投資組合裡的創辦人、Hardware Club的會員新創、我們基金的投資人以及矽谷的風險資本家朋友們,我們也將年會更名為Founders Summit,希望這個以硬體新創創辦人為中心的私人年會,能夠更加聚焦,讓參與者收穫更加豐碩」圖為示意圖。(UYAS Play頑.音響提供)

「上週我們在舊金山舉辦了例行的年會,和過去幾年的年會不同地,這次年會沒有對外開放,採私人邀請模式,僅僅發了邀請函給我們投資組合裡的創辦人、Hardware Club的會員新創、我們基金的投資人以及矽谷的風險資本家朋友們,我們也將年會更名為Founders Summit,希望這個以硬體新創創辦人為中心的私人年會,能夠更加聚焦,讓參與者收穫更加豐碩」圖為示意圖。(UYAS Play頑.音響提供)

上週我們在舊金山舉辦了例行的年會,和過去幾年的年會不同地,這次年會沒有對外開放,採私人邀請模式,僅僅發了邀請函給我們投資組合裡的創辦人、Hardware Club的會員新創、我們基金的投資人以及矽谷的風險資本家朋友們,我們也將年會更名為Founders Summit,希望這個以硬體新創創辦人為中心的私人年會,能夠更加聚焦,讓參與者收穫更加豐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合夥人Alexis Houssou為Hardware Club Founders Summit開場。(作者提供)
合夥人Alexis Houssou為Hardware Club Founders Summit開場。(作者提供)

以結果來說,這次策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不只與會的兩百位創業家和投資人們現場討論熱烈,許多參與者在現場和事後也都特別過來和我們致意,大力讚賞這次高峰會的進行模式、參與成員和內容。

一個有趣的證據,過去不管是我們舉辦的活動,或是我參與過的新創大會,中場的社交時間往往會讓參加者流連忘返,導致下一個座談或者演講難以準時開始,這也是新創大會全天時程難以掌握的原因。但我們這次大會的幾個中場休息後幾乎都能準時繼續下一個單元,手拿著咖啡杯熱烈交換著意見的一兩百名觀眾們在短短幾次廣播後,都能迅速回到座位,可見得座談和演講內容對他們的吸引力。

許多不克參加的朋友們事後也都詢問是否有錄影,但既然是私人年會,我們自然是沒有進行任何錄影,這也讓創辦人以及風險資本家們更能敞開心胸談論工作上的一些挑戰。

但是下面我還是避開敏感的資訊,分享一下從幾個單元裡擷取到的新創智慧。

座談會來賓由左至右Eric Klein(Lemnos)、Shelley Zhuang(11.2)、大谷俊哉(Translink)。(作者提供)
座談會來賓由左至右Eric Klein(Lemnos)、Shelley Zhuang(11.2)、大谷俊哉(Translink)。(作者提供)

開場的座談《從種子輪到A輪》由我的合夥人Alexis Houssou負責主持,與會的是硬體投資經歷豐富的三位風險資本家。包含曾經擔任Palm、RealNetworks、昇揚微系統和諾基亞高管的Lemnos合夥人Eric Klein,曾任職知名風險資本公司DFJ、後來自行創辦11.2 Capital並成功投中Cruise AutomationShelley Zhuang,以及吾友Translink Capital的創辦合夥人大谷俊哉

這三位風險資本家的主戰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的A輪,但除了Lemnos也跟我們一樣是專注硬體新創以外,11.2 Capital和Translink都是軟硬都投的風險資本公司。討論中大家聊到硬體新創和軟體新創在矽谷A輪最大的差別,在於硬體新創幾乎都需要有營收才能談A輪,不像軟體新創可以用其他成長中的KPI(活躍使用者數、下載數⋯⋯)募A輪。這也導致成長較慢的硬體新創普遍會在A輪前多一輪Pre-A輪,而且A輪的金額也多半比軟體新創低。

大家也紛紛談到,在喊泡沫喊了好幾年後,最近矽谷終於看到A輪估值開始下修,往較為符合歷史平均的估值靠攏,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場的修正。換句話說,私募市場的泡沫(不管是否為真)並沒有讓投資人縮手,反而是在光天化日下的公開市場的修正讓人無可迴避。

但股票市場的下修是對於景氣反轉的預期,對新創來說難道不是更大的挑戰嗎?對此Translink的大谷合夥人表示其實景氣反轉才是新創的良機,因為經濟越是不好,新創越能夠找到顛覆產業的全新路徑,歷史也證明許多最成功的新創都是在最糟的時機創立的,軟硬體皆然。

開源平台無人機新創3D Robotics創辦人Chris Anderson。(作者提供)
開源平台無人機新創3D Robotics創辦人Chris Anderson。(作者提供)

在接下來的個人演講中,以開源平台掀起無人機DIY浪潮的3D Robotics創辦人Chris Anderson分享了3DR那高潮迭起的創業歷程,包含公司創立時其實只用了五百美元資金,以及一直到年營業額達到數千萬美元等級時,他都還沒有見過他那遠在墨西哥提華納管工廠的共同創辦人。但他也坦白分享了在美國設計、墨西哥製造的3DR打開市場後,中國白牌低價無人機開始大幅進入美國市場,加上本來技術就領先全球的垂直整合無人機大廠大疆(DJI)產品營收屢創新高,3DR只能夠黯然從硬體銷售退場,轉為專注於軟體授權。

雖然經歷了3DR的盛極必反痛苦經驗,但Chris Anderson仍然不改硬體創業家本色,又一頭栽入了硬體自駕卡賓賽車領域,在演講最後他分享了現在的進度,並表示明年初他們的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就可以跑贏人類賽車手。

座談會來賓由左至右Joshua Posamentier(Congruent Ventures)、Maryanna Saenko(Future Ventures)、Tony Chao(Tyche Partners)。(作者提供)
座談會來賓由左至右Joshua Posamentier(Congruent Ventures)、Maryanna Saenko(Future Ventures)、Tony Chao(Tyche Partners)。(作者提供)

接著由我主持的座談,主題是前沿科技(frontier technology)投資,例如太空科技、量子電腦、基因編輯、食物合成⋯⋯等。與會的有曾和我們一起投資Bellwether CoffeeCongruent Ventures創辦合夥人Joshua Posamentier,剛剛從美商應材的Applied Ventures跳槽到Tyche PartnersTony Chao,而原本任職Khosla VenturesMaryanna Saenko也趁這個機會公佈了她的新公司——原來她和當年在DFJ時期的老闆、風險資本老將Steve Jurvetson(就是DFJ裡面的J)共同創辦了新公司Future Ventures,將專注在深度科技和前沿科技的長期投資。

座談會一開始三位來賓都表示了對於前沿科技投資的樂觀看待,儘管乍看之下投資回報期比較長,但以SpaceX領頭的太空科技為首,前沿科技新創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取得營收,因此投資退出的選項也多了起來。其中Maryanna表示他和Juvertson共同創辦Future Ventures,就是為了能夠做前沿科技的長期投資,因此他們在募資時都跟有限合夥人(LP)說最少要十五年。

但和精實新創不同,我常稱為「比深度科技還深度」(deeper than deep tech)的前沿科技新創,其技術多半需要高度專業知識才能判斷,關於這一點大家是怎麼做技術盡職調查(technology due diligence)的呢?剛好這次三位座談會嘉賓都是計算機、半導體或者生化科學本科,就算是不同領域的前沿科技,根據工程和科學的基本原則多半能夠迅速理解個大概。

「況且能夠把前沿科技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得投資人都聽得懂,也是優秀創業家必備的條件之一。」曾經和Juvertson一起投資過SpaceX和D Wave的Maryanna這樣表示,但一旦決定要投資大家還是會找專家幫忙完成盡職調查,而且一定也會向同領域的專家們進行創辦人的背景調查。

「但你們一定也有遇過那種說啥『我們下週就會結束募資』之類的創辦人吧?」三位嘉賓異口同聲地說這種他們都會直接敬謝不敏,寧可錯過也不願貿然。

Schox專利事務所的創辦合夥人Jeff Schox以精闢的分析幫創業家聽眾們介紹解答新創專利的最佳實作後,我的合夥人Aymerik Renard和PAX Labs的執行長Bharat Vasan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對談。

Hardware Club合夥人Aymerik Renard和PAX Labs執行長Bharat Vasan。(作者提供)
Hardware Club合夥人Aymerik Renard和PAX Labs執行長Bharat Vasan。(作者提供)

本專欄的讀者可能記得幾週前的《電子菸新創投資的道德界線?》一文,裡面的主角電子菸新創Juul就是從PAX Labs分出來的,差別在於Juul供給給使用者的是會上癮的尼古丁,2007年創立於舊金山的PAX Labs則是娛樂性大麻。在共同創辦人相繼離職後,Bharat 在今年初接下了執行長一職。投資銀行出身的他經驗豐富,除了曾在美商藝電擔任線上部門的營運長以外,接下來創辦的穿戴式裝置新創也在2014年出售給英特爾,接下來他加入智慧門鎖新創August Home擔任總裁和營運長,並將公司在2017年出售給門鎖大廠Assa Abloy

「連續做了兩間硬體新創,我想說應該夠了,沒想到又被PAX Labs說服,我想我應該有自虐傾向吧!」有著爽朗笑聲的Bharat在分享了前兩間硬體新創的經歷後,自我解嘲地這樣說道,也引起了現場硬體創業家和投資人們心有戚戚焉的哄堂大笑。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