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扭轉南北差距、帶動南部就業!企業認養地方創生事業有望全額抵稅

2018-12-05 08:10

? 人氣

台灣長期南北失衡,六都占全台人口比率,目前達69.2%。國發會3日公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國。行政院盼能解此扶植地方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回流農村,返鄉就業。(資料照,蔡耀徵攝)

台灣長期南北失衡,六都占全台人口比率,目前達69.2%。國發會3日公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國。行政院盼能解此扶植地方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回流農村,返鄉就業。(資料照,蔡耀徵攝)

台灣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南北失衡,原本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南部縣市,在上月「九合一」大選,出現了變天的警訊,讓行政院明年的「地方創生元年」,變得更具急迫性,為了透過企業返鄉投資,帶動南部地區的就業,國發會3日公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未來企業返鄉「認養」地方創生事業,將可準用《所得稅法》第36條各級政府之捐贈,全額抵減當年度之所得。不過,地方創生事業雖然號稱是社會企業,但畢竟具備營利性質,財政部方面目前針對地方創生事業捐贈全額抵稅部分,迄今尚未鬆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縮短台灣南北與城鄉落差,行政院長賴清德今年的三大施政主軸之一「均衡台灣」,當時複製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中「激勵地方小經濟圈再生」概念,希望自明年起,整合政府既有資源,扶植地方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回流農村,經過半年的政策工具盤點,11月底終於完成地方創生總綱領的制定。

日本地方創生未果 青年仍往東京集中 

這項模仿日本「地方創生」的政策,目的是希望鼓勵青年返鄉,不過,從日本得經驗來看,「地方創生」要真的扭轉農村人口老化,難度非常的高,以日本為例,立委林岱樺表示,日本自1998年推動地方創生20年,不僅在中央成立專責的「地方創生推動事務局」,還針對地方創生成立特區,制定法令戰略,但仍然沒有辦法扭轉日本青年人口往東京都集中的趨勢。

東京上班時間的通勤人潮,非常驚人!(圖/Dick Thomas Johnson@flickr)
日本「地方創生」的政策行之有年,仍然沒有辦法扭轉日本青年人口往東京都集中的趨勢。圖為東京上班時間擁擠的通勤人潮。(資料照,Dick Thomas Johnson@flickr)

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表示,日本推動地方創生20年,東京都的人口還是持續增加,年輕人移入東京都以後,還因為經濟壓力等因素,導致不生育比率增加,形成「人口黑洞」。

2050年前人口外移難扭轉

相對之下,台灣同樣也有人口往台北集中的現象,南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停滯,讓南部民眾在上月「九合一」選舉中,用選票表達心中不滿,雲林、台南、高雄等縣市,綠營選票大量流失。

根據國發會評估,台灣六都占全台人口比率,目前達69.2%,台北市近年雖然呈現人口外移現象,但新北、桃園與台中人口仍持續成長,國發會預估,六都人口的全國占比,在2050年以前仍會小幅增加,但人口往都市集中的趨勢,對國家不見得是好事,因此,國發會希望明年起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能夠扭轉非六都人口外流的趨勢。

塞爾維亞的農夫托爾達伊拿著枯死的玉米(AP)
全台人口持續往都市集中,南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停滯,而此現象也反映在甫結束的九合一大選上。(資料照,AP)

根據國發會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國發會共選定134個鄉鎮,作為地方創生優先執行的鄉鎮,曾旭正表示,國發會選定上述鄉鎮,主要是參考3項標準,一是依據人口推估報告,減少比率高於全國平均;二是以鄉鎮人口平均數2萬3千人;第三則是地方經濟力與收入。

根據上述標準,雲林、彰化、南投、屏東、花蓮、台東縣,除了少數鄉鎮外,幾乎全縣鄉鎮都列入,但雲林隔壁的嘉義,卻只有東石、布袋、大埔與阿里山鄉有被列入。

根據國發會規劃,134個發展低於全國平均的鄉鎮,未來在「地方創生」政策中,將獲得中央政府優先協助,但是未被列入的鄉鎮,仍可向「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提出申請。

20181204-針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全台共134個鄉鎮, 作為地方創生優先執行的鄉鎮。(擷取自國發會地方創生會報簡報)
針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全台共134個鄉鎮, 作為地方創生優先執行的鄉鎮。(擷取自國發會地方創生會報簡報)

曾旭正表示,這134個鄉鎮中,部分鄉鎮從生活圈概念,是當地農業、醫療、教育的集散地,例如宜蘭蘇澳、南投埔里、高雄林園、旗山、屏東東港、新園等,這些鄉鎮在「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中,有些已經獲得內政部「城鎮之心」的計畫補助。另外,前瞻特別預算中,經濟部也匡列200億元的「地方型產業園區」預算,鼓勵縣市政府提案申請。

資源統整取代另列預算 國發會強調以「投資替代補助」

曾旭正表示,相較於日本政府額外匡列地方創生特別預算,國發會明年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初步將以各部會現有資源統整,不額外匡列預算方式推動,經過盤點後共有17項主要計畫,20項配套計畫可以共同運用,前者包括前瞻特別預算的「智慧城鄉」、「在地型產業園區」;交通部的「智慧運輸系統」、文化部、客委會的「文化生活圈」與「浪漫台三線」計畫。

曾旭正表示,明年度「地方創生」相關預算,很多都已「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中,有些則是各部會長期執行的跨年度計畫,例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SBIR 與SBTR計畫,前者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後者則是協助地方老街區的商圈營造等。另外,各縣市政府目前提報的「在地型產業園區」,例如雲林古坑,也是用前瞻特別預算,配合古坑當地的產業特性,利用台糖古坑的農場,吸引農企業投資創造就業,連同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等,明年起這些計畫的提案,都必須要與「地方創生」介接。

雲林縣長李進勇今(18)日視察古坑鄉草嶺、樟湖地區觀光建設,盼藉由政府與社區的攜手合作,重振當地觀光風采。(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各縣市政府目前提報的「在地型產業園區」,例如雲林古坑,也是用前瞻特別預算,明年起計畫的提案,都必須要與「地方創生」介接。圖為甫連任失利的雲林縣長李進勇今視察古坑鄉草嶺、樟湖地區,盼與政府攜手提昇觀光風采。(資料照,雲林縣政府提供)

不過,為了避免外界質疑,明年的「地方創生元年」,只是舊計畫重新包裝的新瓶裝舊酒,國發會在政策制定上,特別強調「企業返鄉投資」、以投資代替補助的精神。

捐贈「地方創生專戶」將視為對政府之捐贈?

根據國發會公告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為了鼓勵企業投資偏鄉地區,國發會研議對企業「認養」地方創生事業,提供租稅優惠措施。

曾旭正表示,為了讓縣市政府有更多資源,推動偏鄉地區的地方創生,明年政策上路後,各縣市政府可以將企業家返鄉捐贈之金額,成立「地方創生專戶」,專款專用在地方創生相關工作,捐贈之企業家可以將捐款,指定使用在特定鄉鎮。

曾旭正表示,根據《所得稅法》規定,營利事業對各級政府之捐贈,全額抵減當年度之所得,地方創生事業雖然不是公務機關,但從社會公益角度,為了鼓勵企業回饋故鄉,捐贈「地方創生專戶」,企業未來若認養地方創生事業,國發會建議相關捐贈金額,可以適用《所得稅法》對各級政府之捐贈,給予一定比率之租稅減免。

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出席立法院,「亞洲新灣區產業發展策略」座談會。(陳明仁攝)
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為推動偏鄉地區的地方創生,政策上路後將成立「地方創生專戶」,捐贈之企業家可以將捐款,指定使用在特定鄉鎮。(資料照,陳明仁攝)

根據《所得稅法》第36條規定,營利事業為協助國防建設、慰勞軍隊、對各級政府之捐贈,以及經財政部專案核准之捐贈,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不受金額限制,政府機關以外的公益慈善團體之捐贈,僅能以不超過捐贈金額之10%抵稅。

為避抵稅爭議 「地方創生事業」擬設專屬標準

據了解,地方創生事業性質上類似社會企業,其經營者多半是非營利教育公益慈善團體,目前企業捐贈的抵稅比率僅10%,未來如果國發會將「地方創生事業」視為政府機構全額抵稅,必須修改《所得稅法》,如果操作不當,恐怕引發新的避稅爭議,因此,未來可能的方式,是在10%與100%全額扣抵之間,訂定一個「地方創生事業」專屬的抵稅標準。

除了「地方創生事業」抵稅規定外,國發會明年度也將設置「地方創投創生基金」,比照「文化創意產業基金」的創投獎勵機制,民間創投若投資地方創生事業1元,政府也將相對投資1元,曾旭正表示,「地方創投創生基金」係由社會企業創投基金轉型,未來民間創投基金投資地方創生事業,若符合《產創條例》規定之天使投資定義,也可以額外享受投資抵減。

達到特定指標 才算認養「地方創生事業」

根據國發會11月30日新聞稿,行政院30日舉辦地方創生會報第2次會議,因為涉及到企業投資地方創生事業之獎勵機制,當天邀請了義美董事長高志尚與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夫人張淑芬出席,其中,義美食品過去2年,為響應民進黨政府的新農業政策,目前已在雲林多個縣市與當地農會合作農產品契作。

總統蔡英文接見即將陪同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出席APEC會議的義美高志尚。(總統府提供)
行政院日前舉行地方創生會報第2次會議,包括義美董事長高志尚與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等人都出席。圖為總統蔡英文接見陪同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右二)出席APEC會議的義美董事長高志尚(左二)。(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曾旭正表示,類似像義美食品一樣,在中南部偏遠鄉鎮推廣農產品契作的食品加工業者,未來如果要達到「認養地方創生事業」,除了農產品的採購之外,還必須要增加其投資項目,例如在當地的在地型產業園區,投資農企業或捐贈農產品加工廠,具體做到帶動青年回流的「就業創生」,才能享受到相關的獎勵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