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締造外交偉業、陷入經濟困境、樹立領袖典範──美國第41位總統老布希

2018-12-04 06:20

? 人氣

1990年11月12日,美國時任總統老布希與美軍在沙烏地阿拉伯達蘭空軍基地(美聯社)

1990年11月12日,美國時任總統老布希與美軍在沙烏地阿拉伯達蘭空軍基地(美聯社)

他下令出兵巴拿馬,推翻竊據民主選舉成果的獨裁者;他見證柏林圍牆倒塌,協助東歐國家民主化,促成蘇聯共產集團解體,大幅降低核子戰爭威脅;他組織35國聯軍遠征阿拉伯沙漠,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另一名侵略鄰國的獨裁者;他與加拿大、墨西哥締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他雄心勃勃但謹慎務實,私德無懈可擊;他善於用人且能察納雅言……但是這樣一位美國總統卻只做了一任,以懸殊差距敗給一個南方小州的州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第41位總統老布希(George H.W. Bush)11月30日以94歲嵩壽過世,許多在緬懷他的歷史貢獻之餘,都不免想到1992年那場選戰,帶領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強權的老布希,從民調支持率突破九成如日中天的聲勢頂峰跌落谷底,敗給民主黨的阿肯色州(Arkansas)州長柯林頓(Bill Clinton)。為什麼?

除了硬梆梆的政策與數據分析,看看老布希的老長官與繼任者,或許可以略探箇中關鍵。雷根(Ronald Reagan)堪稱歷任美國總統中的「萬人迷」,就連犯下大錯也很容易得到人民原諒。他的繼任者柯林頓比他年輕一個世代,從相貌到口才到生活方式都無比討喜,連黑人也愛他,任內支持率高達73%,卸任支持率66%更是空前絕後(目前)的紀錄。

1980年,共和黨三巨頭:前總統福特、總統候選人雷根、副總統候選人老布希(AP)
1980年,共和黨三巨頭:前總統福特、總統候選人雷根、副總統候選人老布希(AP)

相較之下,老布希雖然出身政治世家、當選總統之前累積了20多年紮實政壇資歷,還擔任過8年雷根副手,但觀察家指出,他對「美國總統」一職的許多層面一直很不自在,他不喜歡自我張揚渲染,在意的是工作成果而不是媒體形象,不屑於夸夸其談動聽口號與遠大目標,蔑稱之為「所謂的願景」(the vision thing)。換言之,他與現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雖然同屬共和黨,但作風有天壤之別。

不僅藝人與房地產商人出身的川普與老布希相去甚遠,美國第43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鄉土、親民的「德州牛仔」形象,打動人心的口號隨手拈來,也跟父親是兩個模子。

1990年9月9日,老布希和戈巴契夫。
1990年9月9日,老布希和戈巴契夫。

老布希從經商到參政都是起家於德州,但他骨子裡卻是個嚴謹矜持的新英格蘭(New England)子弟。他深受母親桃樂絲(Dorothy Bush)影響,母親總是叮嚀他做人要謙虛低調。老布希年輕時熱愛棒球,當過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校隊隊長,最欣賞的球員不是飛揚跋扈的貝比.魯斯(Babe Ruth),而是堅毅沉穩的「鐵馬」(the Iron Horse)路.蓋瑞格(Lou Gehrig)。

老布希年輕時曾是耶魯大學棒球校隊隊長(AP)
老布希年輕時曾是耶魯大學棒球校隊隊長(AP)

當然,老布希也會有為了追求目標而不擇手段的時刻。1988年總統選戰過程中,他對民主黨候選人、麻州州長杜凱吉斯(Michael Dukakis)的攻擊甚至抹黑,堪稱美國「負面選舉」的經典案例,連兩位共和黨大老尼克森( Richard Nixon)與高華德(Barry Goldwater)都看不下去。

《時代》(TIME)雜誌如是說:「老布希能恪盡總統職責,但未必能讓人們覺得很有總統風範。對白宮橢圓型辦公室(Oval Office)而言,能力固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能力並不足夠。老布希一直無法全然接受一樁事實:總統事業也是表演事業。」

1989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宣誓就任美國第41位總統。(AP)
1989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宣誓就任美國第41位總統。(AP)

再者,老布希是美國最後一位「二戰世代」總統。他的4位繼任者,歐巴馬(Barack Obama)是1961年出生的小朋友,柯林頓、小布希與川普都是1946年次,呱呱墜地睜開眼時已天下太平,連越戰都沒上戰場。《時代》指出,老布希那個世代的領導人對「自由」這個普世價值念茲在茲,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承擔任何責任」(甘迺迪語)。眼看柏林圍牆倒下、蘇聯集團解體,老布希認為美國必須更加積極扮演全球領導人、新世界秩序捍衛者的角色,「這樣的領導與力量也是一份責任,讓美國成為全世界仰賴的自由燈塔。」

但是1992年的總統選戰讓布希知道,美國年輕世代選民對這份責任似乎興趣缺缺,他們更在意的是冷戰落幕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

美國1991年波斯灣戰爭勝利後,同年6月8日舉行「全國勝利閱兵」,波斯灣戰爭指揮官史瓦茲科夫將軍(Norman Schwarzkopf,左)與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右)。(AP)
美國1991年波斯灣戰爭勝利後,同年6月8日舉行「全國勝利閱兵」,波斯灣戰爭指揮官史瓦茲科夫將軍(Norman Schwarzkopf,左)與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右)。(AP)

老布希1989年一上台就得扛起雷根「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累積的鉅額預算赤字與國債,必須在削減政府開支(共和黨主張)與加稅(民主黨主張)之間權衡,儘管他在競選時曾宣示「絕不加稅,說話算話」,但最後仍在民主黨壓力之下,重挫他在自家共和黨內──尤其是保守派──的聲望。

預算赤字、加稅爭議之外,還有儲貸危機(Savings and Loan Crisis),老布希治下的美國還一度陷入經濟衰退,企業大舉裁員。1992年大選之年,雖然經濟衰退已經告終,但美國失業率上升至7.8%,是8年來最高點。此外,14.2%的美國民眾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對這些失業、貧窮的美國人而言,老布希締造的歷史偉業只是一陣短暫的歡呼。

也因此,柯林頓陣營喊出那句簡單卻強而有力的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根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與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的民調,那年3月初,波灣戰爭大勝之後,老布希的支持率衝上破紀錄的90%;5個月後,共和黨全國大會(RNC)前夕,不滿意他表現的選民卻高達64%!11月3日投票日當天的出口民調也顯示,四分之三的選民認為美國的經濟「相當糟或非常糟」。

老布希跟了8年的雷根是公認的「偉大的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他則自居為一個「務實的處事者」(pragmatic caretaker)。但或許就是目光太侷限於實務層面,太輕忽「所謂的願景」,老布希無法在危機時刻帶給人們信心。他在共和黨內中道而行、忠於體制,意識型態色彩不強,甚至會被批評為見風轉舵,雖然有利於促成跨黨派合作,但是難以激發支持者熱情。

老布希曾說他喜歡處理外交政策,與國會打交道處理內政問題則常會讓他苦不堪言。但總統畢竟不是國務卿,1992年總統選戰讓他「不善溝通」、「欠缺願景」成為他的致命傷,右派選民不信任他,中間派選民對他向右轉感到失望,經濟弱勢選民感受不到他的關注、無法相信他的承諾,37.4%得票率1912年迄今現任總統最低紀錄。

不過到了1993年1月,新舊任總統交接前夕,美國人對這位「外交家總統」又有些不捨,老布希支持率回升到56%,差堪告慰。

老布希有寫日記的習慣,1993年1月20日,他在白宮橢圓型辦公室當家的最後一天,他寫道:「時光流逝,我一個人坐在這裡,辦公桌已經清空,照片也已經收掉。我留了一封信給柯林頓,它在桌上看起來有點孤單。我不想大作文章,但是我真心想讓他知道,我會為他加油打氣。」

等到柯林頓自己也成為「前總統」,他與老布希不僅情誼如飲醇醪,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與2005年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浩劫,兩人連袂主持賑災工作。

2014年4月9日,時任總統歐巴馬搭機前往德州休士頓(Houston),參加民主黨募款餐會;當地也是老布希的第二故鄉與終老之地。歐巴馬走下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時驚訝地發現,高齡近90歲的老布希竟然坐著輪椅,在跑道上「接機」。他說:「當總統來到你的家鄉,你就是應該出面迎接。」

對比今日的白宮橢圓型辦公室主人川普,許多美國民眾或許會更懷念老布希,懷念一個期待政治領導人謙卑、文明、端正、自我奉獻、跨越黨派、謀求雙贏的年代。

耄耋之年的老布希,自然留下不少對於死亡的凝視與沉思。小布希說過一個故事:2012年11月底,父親因為支氣管炎住院,家人都來休士頓探望,包括懷孕中的珍娜(Jenna,小布希的女兒)。珍娜摸摸爺爺的頭,他摸摸她隆起的肚子,說道:「死亡即將降臨,新生命也即將來到。」一家人啜泣著離開病房。

2009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圖左)與歐巴馬(左二)、小布希(左三)、卡特(右一)及柯林頓(右二),ˊ於白宮合照。(AP)
2009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圖左)與歐巴馬(左二)、小布希(左三)、卡特(右一)及柯林頓(右二),ˊ於白宮合照。(AP)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