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摔破基本盤、吃掉地方派系,人民才是國民黨勝選的主因

2018-12-05 06:00

? 人氣

「今日台灣的民主政治,任何人都不會同意『我的一票屬於派系』而不是『自我意志』,當然也不會有人相信派系領袖的發言或站在某位候選人身旁,就代表所有派系的選民都會拋棄民主,就將自己手中的一票蓋給了某人,甚至排隊三小時投票也毫無怨言。」(資料照,呂紹煒攝)

「今日台灣的民主政治,任何人都不會同意『我的一票屬於派系』而不是『自我意志』,當然也不會有人相信派系領袖的發言或站在某位候選人身旁,就代表所有派系的選民都會拋棄民主,就將自己手中的一票蓋給了某人,甚至排隊三小時投票也毫無怨言。」(資料照,呂紹煒攝)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只剩六個縣市,這對於執著於政黨基本盤、地方派系選票的信仰者而言,是難以理解的事;而若要說這些被國民黨翻轉掉的縣市,都是因為地方派系,其中的因果關係又呈現過度的偏頗。畢竟地方派系長久以來都帶有明顯的利益結盟關係,是什麼原因讓各地方派系的版塊鬆動?而過去不鬆動,今年卻大幅的崩解?倘若派系傾輒讓國民黨大勝,那麼蔡政府與民進黨也過度疏於照顧各地方派系的利益,竟然任其靠向沒有執政優勢,被黨產會追殺到口袋空空的國民黨,這種「西瓜偎小邊」的「利益結盟」也太令人不解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高雄來說,歷年來都是綠大於藍的基本盤,2014年民進黨、國民黨得票率幾乎是7比3,但在2018年卻急劇萎縮至44.80%:53.87%,一來一往之間民進黨幾乎流失近五成的基本盤。若高雄韓國瑜是得利於派系倒戈而獲勝,那麼從陳菊大贏54萬票,到韓國瑜逆轉勝15萬票,以高雄228萬選舉人口來看,不就是每3-4位高雄人中就有1位是歸屬於派系的選民了?不論是高雄白派力挺韓國瑜,或是在三山展現陸軍實力的王金平,就算是白派掌握的高雄市農會9萬多會員全數倒向韓,對於選戰也僅止於拉近選情。別忘了白派大老蕭漢俊在宣佈力挺韓國瑜時,就指出兩黨政治後的地方派系逐漸式微,而今年有一股農民「由下往上」的氛圍所形成的集體意識,這方是民進黨陰溝裡翻船的主因。

20181114_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左)晚間在岡山造勢,擁抱王金平(右)。(新新聞郭晉瑋攝)
「不論是高雄白派力挺韓國瑜,或是在三山展現陸軍實力的王金平,就算是白派掌握的高雄市農會9萬多會員全數倒向韓,對於選戰也僅止於拉近選情。」圖為韓國瑜於岡山造勢時,擁抱王金平(右)。(新新聞郭晉瑋攝)

視角轉向台中,原台中縣的區塊一直以來都是選戰中很重要的關鍵,是否獲得地方紅派、黑派的力挺,確實是很重要的指標,但是否就是勝敗的關鍵則有待商榷。從TVBS台中市長歷次民調來看,盧秀燕在原台中縣的太平烏日地區,支持度從9/6的33%上升到10/22的48%,但在選前兩週又跌回38%,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豐原潭子地區(39%:36%:34%)與大甲清水地區(40%:41%:39%),盧秀燕跟林佳龍幾近五五波,甚至還略為落後林。這顯示出,即使王金平出手協助整合派系,順利讓江啟臣與顏寬恆分別接下競選總部職務,形塑紅黑大團結挺盧,也不能確定就能夠成功轉化成支持度;但派系絕對有實力影響選情造成落選,就像是胡志強在2014年只在原縣區平均只拿下40%的得票率。比較2014、2018年兩次的臺中市長選舉結果,現任執政者均只拿下1區而輸掉28區,由此可以看出,執政者想尋求連任,比起派系,執政成績、大環境因素、化解「原縣區」市民的疑慮,恐怕才是更重要的關鍵。

前總統馬英九今(17)日率國民黨立委江啟臣、顏寬恆等人浩浩蕩蕩在台中市水湳市場掃街拜票,為市長參選人盧秀燕造勢。(截圖自盧秀燕臉書直播)
「即使王金平出手協助整合派系,順利讓江啟臣與顏寬恆分別接下競選總部職務,形塑紅黑大團結挺盧,也不能確定就能夠成功轉化成支持度;但派系絕對有實力影響選情造成落選⋯⋯」圖為前總統馬英九率國民黨立委江啟臣、顏寬恆等人於台中市水湳市場掃街拜票,為市長參選人盧秀燕造勢。(資料照,截圖自盧秀燕臉書直播)

至於將今年國民黨在地方勝選原因視為派系家族實力的展現,也不完全正確。例如,雲林縣張麗善奪回睽違十三年的雲林縣長寶座,若要說是張榮味家族的實力展現,那就令人好奇今年張家做了什麼有別於過去十三年的大作為,才讓張家獲得強大無比的能量?若沒有,那這場張麗善的逆襲,就不能說是派系家族的勝利,倒不如說是因為「韓流」外溢效應、人民對蔡政府執政反感加上不團結的民進黨,所造成的巧妙結果。但相較雲林的台東縣來說,家族派系確實影響國民黨在台東的政治版圖,2012年立委選舉藍營分裂,吳俊立(24.96%)與饒慶鈴(29.60%)敗給民進黨劉櫂豪(41.59%)。今年饒、吳與黃(黃健庭)三大家族派系成功整合,期間雖然有吳家系統的鄺麗貞亂入參選造成虛驚,最終饒慶鈴仍以59.05%輕取劉櫂豪37.03%而拿下縣長,今年比2012年獲得多出近5%的選票,恐怕也難以斷言說是因為團結的藍軍而有此增長。

20181130-新科雲林縣長張麗善30日出席國民黨立院黨團歡送惜別餐會。(顏麟宇攝)
「雲林縣張麗善奪回睽違十三年的雲林縣長寶座,若要說是張榮味家族的實力展現,那就令人好奇今年張家做了什麼有別於過去十三年的大作為,才讓張家獲得強大無比的能量?」(資料照,顏麟宇攝)

整體而論,雖然不能武斷地說地方派系左右了本次國民黨勝選的結果,但必須承認地方派系仍有其能量。傳播理論中有個著名的「兩級傳播論(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從1940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傳播過程的實證研究中發現,人際間面對面交流比起大眾傳播更能有效影響人們形成或轉變其政治態度。其中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居中扮演了重要的訊息傳遞工作,得以改變意見追隨者的態度及行動。地方派系領袖大老原本就是地方的資產階級、或是地方經濟的分配者,本來就具有社會網絡中的高度中心性(centrality),而其扮演意見領袖時,更易獲得團體成員的信任,進而能經常的、有效的影響團體成員的意見或態度,更有效進行人際間的正向口碑傳播(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白派大老蕭漢俊力挺韓國瑜,其支持韓的主張及理由在地方系統的人際傳播網絡中擴散,加上農民原本既有的「由下而上」的氛圍,應具有「帶風向」的影響力,影響著農民基層的意見選擇。而顏寬恒、江啟臣兩位黑紅派指標意見領袖與盧秀燕組成選戰「鐵三角」,實際的行動也形成某種正向「訊息」,進而在人際傳播過程中,促使選民改變原有的團體歸屬感而「變節」。

今日台灣的民主政治,任何人都不會同意「我的一票屬於派系」而不是「自我意志」,當然也不會有人相信派系領袖的發言或站在某位候選人身旁,就代表所有派系的選民都會拋棄民主,就將自己手中的一票蓋給了某人,甚至排隊三小時投票也毫無怨言。或者,持平而論,派系的能量雖然少了一呼百諾的驚人效果,但也並未完全消失殆盡,而是轉換了形式在造勢動員上展演狂歡,或是受到意見領袖在人際影響下改變了選擇態度。但無論如何,人民的自由意志才是這次選舉中所應服膺致敬的,倘若,民進黨要以地方派系翻轉選票作為此次選舉大敗的理由,這無異於將頭埋在沙堆裡的鴕鳥,2020總統及立委選舉堪慮;而國民黨在勝選之後若仍一昧地相信派系大勝、組織效應,而不回應真實民意,2020想直取總統大位,恐怕仍有障礙。

*作者為文化大學博士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民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