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硬」是了得─硬體獨角獸的資本效率(下)

2015-10-02 06:1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我們Hardware Club的硬體新創們為例,它們大多數是透過群募平台完成第一筆大額銷售,而群募案仰賴的是社群的營運,包含了事前持續不斷地透過論壇或者電子報與粉絲溝通,適當安排誘發事件(例如產品原型demo和媒體新聞稿發放),將跟隨案子的支持者社群逐步建築到萬人甚至十萬人次,然後正式啟動情緒性十足的募資案,將淚流滿面或者開懷大笑的支持者,以5%到10%左右的效率轉換成買家,完成銷售。

這些過程的現金支出都很有限,花的是創業者的時間和精力,但也因為創業者這些和第一批支持者的親密互動,讓創業者更能貼近他們的需求,讓產品設計和後續服務有了好的起點,比起十年前Sony和HP自顧自地拍攝者自以為是的電視廣告,然後無法得到有效的回饋的年代比起來,現在的硬體新創的行銷起步更有效率多了。

同時,硬體新創競爭的是商業理論中傳統的消費者口袋份額(share of pocket),而大量的app類新創則是競爭著使用者的時間(share of time)。眾所皆知,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口袋的麥克程度則不受限於此,因此當競爭使用者share of time的app類新創開始殺紅眼時,從傳統電子大廠手上將消費者share of pocket搶過來的硬體新創的春天才剛要開始。

新一代的硬體新創還另外享有Sony和HP都沒有的優勢:由讓人意想不到的特殊市場出發、從而創造出有著情感張力的產品,達成讓人驚艷的穩定高毛利以及使用者黏著度。GoPro和Fitbit都是此類佼佼者,兩者都成功維持了50%上下的毛利率,對比十年前Sony和HP每賣一台(不太有差異性的)筆電有20%毛利率就很偷笑的年代比起來,現代的硬體新創不但以出其不意的產品讓消費者有更高的滿足,也掙脫了完全競爭的紅海。

而高毛率代表的意義,是硬體新創有更高的機會提早達成營運現金流轉正,如果能有效運用相對便宜的現代數位行銷方式攻下更多的消費者,硬體新創能夠更早擺脫對於外部資金的需求,利用自己產生的營運現金流來供應自己的營運資本所需。

Fitbit在這一環堪稱佼佼者,他們在上市前最後一輪募資是「古早以前」2013年8月的D輪,總共募了四千三百萬美金。在前一年他們的營收其實已經有七千六百萬美金,2013年成長到兩億七千萬美金,2014年爆量到七億四千五百萬美金。在D輪後這將近十倍的營收成長過程中,Fitbit沒再募過一毛外部資金——因為他們不需要。他們的高毛率和低行銷成本,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產生的正向營運現金流支付成長所需的營運資本,從而產生了超高的資本效率。

Fitbit在今年六月上市的當天,收盤市值達到六十億美金,除以他們歷史上總共區區六千六百萬的外部資金,其資本效率是驚人的91倍!足以與尚未上市的Theranos媲美。

相較之下,大部份lean startups到成功股票上市時可能都還沒有實現會計盈利,更甭提正向營運現金流。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lean startups都得一直靠外部的資金成長到上市為止,甚至連上市所募來的資金也得繼續燒下去,就算市場對於lean startup給予比硬體新創友善的估值倍數,要達到比硬體新創更高的資本效率也不是那麼容易。

而身為一個風險資本家,如果我們Hardware Club能找到下一個Nest、Oculus VR、Fitbit、小米或大疆,誰又在乎他們不被世間認定是火熱的lean startups?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