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2018民進黨為什麼輸了大好江山?

2018-12-01 06:50

? 人氣

簡單的說,每一次總統大選結果都和前一次的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舉及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有直接的關連性;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舉、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形成一個有機的連結,一個自成體系的『選舉群組』;其中,縣市長席次的多寡往往成為後續選戰尤其是總統選戰的重要驅動力。縣市長席次愈多,立委席次就愈多,總統贏的機率就愈大;反之,則愈小。所以,民進黨贏得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是和1997和2001縣市長選舉奪得九席以上是有關聯性的;而1993和2005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都只獲得六席,應是1996和2008總統大選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是清清楚楚的『滾雪球效應』(Snowball effect)。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我們進一步看2012及2016兩次總統與立委選舉的結果。2012年1月14日,立委和總統選舉合併舉行,在那之前,民進黨只有2都4縣市,總統及立委選戰動能不足,結果總統輸,立委選舉只有40席,國民黨大贏。2016年1月16日,總統和立委選舉又一次同時舉行,在此之前,民進黨因2014地方九合一選舉大獲全勝,贏4都9縣市,總統及立委選戰動能十足,結果不但總統選舉大贏對手308萬票,立委選舉也一舉攻佔68席,邁向史上第一次完全執政。這是又一次清清楚楚的『滾雪球效應』(Snowball effect)。

必須指出的是,自2014年以後,台灣的選舉已經整併且定期化,以四年為期,包括中央與地方選舉,每隔兩年選一次。所以現在地方與中央選舉結果的關聯性更直接,不像過去從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立委選舉、總統選舉有四階段,現在更簡化成兩階段,滾雪球效應會更明顯。談到這裡,我必須說,過去國民黨人喜歡說的『鐘擺效應』,自始至終是一個虛構的、缺乏經驗證據的東西。根據台灣25年來的歷次選舉經驗,台灣只有「滾雪球效應」,沒有所謂的「鐘擺效應」。滾雪球效應,是準機械原理,因果關係明確。

根據滾雪球理論,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兩個重要問題:一、2020民進黨總統大選還有多少贏的機會?;二、2020民進黨立委席次可能會剩多少?我的答案是:如果民進黨仍像現在一成不變的話,2020民進黨總統大選不但不會贏,而且至少輸兩百萬票以上,不論誰出來選;立委選舉方面,2020選後民進黨立委席次可能從68席萎縮到33席左右,再一次淪為少數黨。由此可見2018民進黨選戰挫敗的後果有多嚴重。當然,人的世界不是自然世界,人的決定和行為仍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閃躲「滾雪球效應」。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領導階層選後的危機處理,就是重要的關鍵,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