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是否必將一戰?哈佛甘迺迪學院創院院長艾利森談「修昔底德陷阱」

2018-11-30 08:10

? 人氣

美中兩國這種針鋒相對的價值體系和政治制度決定了彼此很難和平共處,沒有跡象表明美國會接受大英帝國的命運,乖乖讓出霸主的寶座。實際上,美國在崛起過程中對世界秩序的衝擊比今天的中國猛烈得多。艾利森教授在書中第五章「山雨欲來」中以不小的篇幅回顧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老羅斯福)向外擴張的歷史。老羅斯福上台的時候,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盛,他公開宣布美國要向全世界傳布先進文明。美國在美西戰爭、巴拿馬獨立、強迫實行「門羅主義」、阿拉斯加邊界之爭等衝突中咄咄逼人,不達到對自己有利的目的決不罷休。艾利森教授不禁感嘆:雖然美國一直在教訓中國要像美國一樣,但是如果今天的中國果真像美國一樣,做到當年的老羅斯福總統所做的一半,美國會受得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修昔底德陷阱」中的新老強權大多數都以戰爭決定勝負,美中是不是不也要一戰定輸贏呢?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指出了發動戰爭的三個要素:國家利益、恐懼和榮譽。特別是老霸主對新強權崛起的恐懼摻雜了許多感情的因素——雅典越來越強盛,斯巴達則越來越焦慮。老霸主往往會誇大新強權的危險,而新強權則自信心膨脹,對形勢產生誤判。兩個國家做出的不同選擇使得戰爭終於爆發。

既然美中具備了捲入戰爭的要素,那麼未來的戰爭爆發點會是在哪裡呢?論述未來的美中之戰是全書中很精彩的部分。艾利森教授列舉了幾種美中之戰的版本:南中國海上的偶然相撞、台灣獨立引發的核大戰、被日本拖下水的三國殺、北韓核武使得美中捲入正面衝突、由經濟冷戰而引發的熱戰等等。詭譎之處在於:美中兩國領導人內心裡都不想打仗,但是在中國崛起美國焦慮的壓力環境下,一個偶發的火星就可以燃成沖天大火,到時候就由不得他們了。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托馬斯·謝林把核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比喻為一場「膽小鬼賽局」(Game of Chicken)——雙方駕駛的車輛迎面疾馳,千鈞一發之際必須要有一個司機躲避,但是誰愿意做那個先膽怯的人呢?目前在南中國海地區,當中國軍隊騷擾美國飛機艦船的時候,美國都是先行閃避,但是今後如果有個第七艦隊的血性艦長不聽指揮,對著近在咫尺的中國軍艦迎頭撞去,或是有個美軍駕駛員以為中國軍機靠得太近對自己有危險而把對方擊落,事情會如何收場呢?偶然的衝突發生後,不願意打仗的領導人們往往想用加劇緊張局勢的辦法壓對方讓步,降低全面戰爭的風險,結果通常事與願違。不得不說,艾利森教授既是一位學養深厚的學者,又是一位通曉軍事戰略的內行人(他在雷根政府中曾擔任國防部長高級顧問,在克林頓政府中擔任過助理國防部長)。他對美中發生衝突的假設和分析,既合情合理又犀利深刻。特別是他對於美中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預測,掩卷之餘仍然感到毛骨悚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