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們》選摘(6):網際網路的出現

2015-10-07 05:15

? 人氣

那麼,究竟哪個觀點才正確呢?就本案而言,其實兩者都正確。對實際參與建立網路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來說,ARPANET 只有和平用途。但對某些負責監督計畫和撥款的人來說(尤其是國防部官員和國會議員),背後也有一些軍事考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0 年代末期,柯羅克(Stephen Crocker)還是研究生,他當時曾參與協調ARPANET 的設計方式。他從來不認為當時的任務包含核戰存活能力的考量。然而在路卡錫克到處發送那份2011 年的報告後,柯羅克讀完報告笑了笑,修正了原本的看法。路卡錫克告訴他:「我在高層,你在基層,所以你根本不曉得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柯羅克的回應在幽默中蘊含了些微智慧:「我在基層,你在高層,所以你根本不曉得當時發生什麼事,以及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正如同柯羅克終於明白:「你無法讓所有參與者都同意當初建造網路的原因。」他當時在UCLA 的上司克萊洛克也得出相同結論:「我們永遠無從得知,是否核戰存活能力才是最初的動機,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就我而言,我完全沒想到任何軍事考量。但是到了指揮鏈的高層,我很確定有些人會認為,禁得起核武器攻擊是其中一個理由。」

結果,ARPANET 有趣的融合了軍事利益與學術利益。出錢的國防部希望建立中央控制的階層式指揮系統。但五角大廈委託一群學者負責網路設計工作,其中有些人是為了避免受徵召入伍而參與計畫,而且他們大多數都不信任中央集權體制。由於他們選擇的方案是可以有無數節點的網路結構,每個節點有自己的路由器,而不是由中央控制少數資訊轉接站,因此網路會變得難以控制。「我一向偏好建立分權式的網路,」泰勒說:「如此一來,任何團體都很難取得網路控制權。我不信任大型中央組織,我天生就不信任他們。」

谷歌21日正式啟用新搜尋運算邏輯。(美聯社)
谷歌是網路時代的巨擘。(美聯社)

由於五角大廈挑選了泰勒這樣的人物來建造網路,所以釀成他們無法完全控制網路的結果。

諷刺的是,一旦採取分權式和分散式架構,網路反而變得更加穩定可靠,甚至能挺過核武器攻擊。雖然ARPA 研究人員打造網路的動機並非建立具高度韌性、禁得起核武器攻擊的軍事指揮控制系統,他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這件事,但後來五角大廈和國會之所以源源不絕撥款補助計畫,這絕對是其中一個原因。

即使ARPANET 在1980 年代初期演變為網際網路,仍然繼續兼顧軍事和民間用途。溫文儒雅、喜歡思考的瑟夫曾參與創造網際網路,他回憶:「我想要證明我們的技術禁得起核武器攻擊。」所以,他在1982 年做了一系列仿核武器攻擊的測試。「我們做了一系列的這類模擬和演習,有些演習規模很大,連戰略空軍司令部都參加。我們有一次把空中封包無線電放到現場實驗,利用空中系統把因為模擬核武器攻擊而分離的網際網路片段重新組合。」最重要的女性網路工程師之一帕爾曼(Radia Perlman)在MIT 開發出面臨惡意攻擊時能確保網路穩定運作的協定,她還協助瑟夫設計各種方法,在必要時區隔和重建ARPANET,提升網路的存活能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