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們》選摘(1):藝術與科學的交會開創數位時代

2015-10-02 05:00

? 人氣

《創新者們》與作者艾薩克森。(時報出版提供)

《創新者們》與作者艾薩克森。(時報出版提供)

前言-本書由來

電腦與網路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明,但背後的創造者卻鮮為人知。電腦與網路並非由足以躍登雜誌封面、與愛迪生、貝爾和摩斯齊名的傑出發明家,獨自在閣樓或車庫中構思而成。數位時代大多數的創新其實都來自集體創作。許多有趣迷人的發明家參與其中,有些人極富創意巧思,少數人甚至是天才。本書談的正是這些先行者、駭客、發明家和創業家的故事—他們是誰、他們的心智如何運作,以及他們為何擁有豐富的創造力。本書也描繪他們如何合作,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為何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團隊合作的故事很重要,因為一般書籍很少聚焦於團隊合作對創新的重要性。市面上有數千種書籍大力稱頌傳記作者筆下描繪或神化的人物,說他們是孤獨的發明家。我自己就寫了好幾本這類書籍。只要在亞馬遜網路書店搜尋以下字眼:「⋯⋯ 的發明人」,就可找到1,860 本這類書籍,但是談合作式創新的書種就遠遠不及此數。然而,如果我們想了解今天的科技革命究竟如何醞釀成形,其實更需要了解合作式創新。

創新者作者
 

關於創新,這些日子以來,大家已經談了很多,創新二字已漸漸變成流行語,但它真正的意義卻日益模糊。所以我計畫在本書中說明創新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發生。這個時代最有想像力的創新者究竟如何實現顛覆性的構想?我把焦點放在數位時代最重要的突破,以及造成突破的創新者。還會探討哪些因素造就這些創造性的飛躍?哪些能力最有用?他們如何領導與合作,以及為何有些人成功,其他人卻失敗了?

本書也探討塑造創新氛圍的社會力和文化力,包括受美國政府資助、由軍產學界合作管理的研究生態系統,如何促進數位時代的誕生,此外由社群組織者、抱持公有心態的嬉皮、DIY 愛好者、自行編寫程式的駭客組成的鬆散聯盟帶來的貢獻也不容忽視,而他們大多數都對中央集權抱持懷疑的態度。

撰寫科技史時可以從不同觀點,強調上述任一層面。就以哈佛與IBM 合作的馬克一號(Mark I)為例,這是史上第一部大型電機電腦。參與馬克一號設計的程式設計師霍普(Grace Hopper)所撰寫的歷史,把焦點放在馬克一號的主要創造者艾肯(Howard Aiken)身上。IBM 推出的歷史則強調默默耕耘的工程師團隊的貢獻,描述他們如何推動種種漸進式創新,包括從計數器到打孔卡輸入機等電腦機件。

同樣的,究竟應該強調卓越的個人貢獻,還是文化潮流的影響,長久以來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十九世紀中葉,詩人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聲稱:「世界史只不過是偉人的傳記。」而哲學家史賓賽(Herbert Spencer)則以強調社會力的理論來回應。學者和實際參與者往往有不同的權衡。1970 年代,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有一次在中東從事穿梭外交任務時告訴記者:「身為教授,我傾向於認為歷史是由無關個人的客觀力量所主導。但是當你實際參與,你又會看到不同的個人特質帶來的影響。」數位時代的創新和中東和平任務一樣,受到不同的個人特質和文化力量的影響,我嘗試在本書中把兩個因素交織起來。

同樣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體認到,過去半世紀以來數位科技的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掀起革命性巨變。我的父親和叔叔都是電子工程師,我和本書中眾多人物一樣,小時候家中地下室設了個工作室,裡面擺放著可以焊接的電路板、可以開啟的無線電、可以測試的真空管,還有一盒盒尚待分類和組裝的電晶體和電阻。我從小就是電子科技迷,酷愛Heathkit 牌電子組裝套件和火腿族無線電(WA5JTP),我還記得電晶體在何時取代了真空管。上大學後,我學會用打孔卡編寫程式,也記得令人痛苦的批次處理技術終於遭到淘汰。可以實際操作互動式電腦時,我簡直樂壞了。1980 年代,數據機開啟了線上服務和公布欄的神奇功能,聽到數據機在啟動時發出的刺耳聲音和靜電噪音,常令我開心不已。1990 年代初期,《時代》雜誌和時代華納公司推出新網站和寬頻網路服務時,我曾協助經營數位部門。正如同英國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Wordsworth)在描述法國大革命初期參與革命的狂熱份子時所寫的:「在那個黎明,能活著便是福氣。」

我十餘年前即開始撰寫這本書。寫作動機源自於我醉心科技,我親眼目睹了數位時代的種種科技突破,再加上我曾為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作傳,而富蘭克林正是一位創新者、發明家、出版人、郵政服務開創者,以及全方位的資訊連結者和創業家。由於一般傳記往往只強調個人角色,我想要擺脫傳記形式,再寫一本類似《智者》(The Wise Men)的書。《智者》是我多年前和同事合寫的,探討形塑美國冷戰政策的六名好友之間創造性的團隊合作關係。我最初的構想是把焦點放在發明網際網路的團隊,然而在採訪比爾.蓋茲的時候,他認為網際網路和個人電腦同時誕生的故事更豐富有趣,我被說服了。到了2009 年初,我開始為賈伯斯作傳,因此暫時把這本書擱下。但賈伯斯的故事更增強了我對於網際網路和電腦交織發展過程的興趣,所以一完成《賈伯斯傳》,我又回頭撰寫數位時代創新者的故事。

網際網路通訊協定是同儕合作的產物,產生的系統似乎從骨子裡就鼓勵合作。創造和傳送資訊的力量完全分散在每個節點,避開任何施加控制或建立階層的可能性。只要不陷入目的論的謬誤,賦予科技意圖或性格,持平而論,與個別電腦相連結的開放式網路系統,有如過去的印刷媒體,試圖從守門人、中央主管機關、及雇用代書和抄寫員的機構手中,取得資訊散播的權力。一般老百姓因此愈來愈容易創造和分享內容。

開創數位時代的合作不只在同僚間進行,也在世代間發生。創意和概念往往由一群創新者傳遞給另一群創新者。從我的研究中浮現的另一個主題是,使用者會不斷強力要求數位創新,以創造通訊和社交網路工具。此外很有趣的是,事實不斷證明,設法建立人機共生的合作關係,遠比開發人工智慧(能自行思考的機器)更能帶來豐碩成果。換句話說,具有數位時代特色的合作式創新,也包含了人與機器的合作。

最後,令我深感訝異的是,數位時代真正的創造力通常都來自有能力結合藝術與科學的人,他們相信美感很重要。「小時候,我總認為自己比較偏好人文,但我喜歡電子學。」我開始為《賈伯斯傳》進行採訪時,賈伯斯告訴我。「後來我讀到,我的偶像之一、寶麗來創辦人蘭德(Edwin Land)曾說過,融合人文與科學非常重要之類的話,於是我決定要變成這樣的人。」能從容自在遊走於人文與科學的這群人協助開創了人機共生,這也是本書的核心思想。

藝術與科學交會時能激發豐富的創新火花,和有關數位時代的許多觀點一樣,早已不是新觀念,達文西就是最好的例子。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時,如果思路受阻,就拿出小提琴,演奏莫札特的樂曲,直到重新連結上他所謂的「天體和諧」。

談到電腦的發展,還要提到一位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歷史人物,她也能兼容並蓄,融合藝術與科學,並和她那有名的父親一樣,深諳詩中蘊含的浪漫。但不同於父親的是,她也看到數學與機械中蘊含的浪漫之美。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的《創新者們》一書,本書作者為以撰寫《賈伯斯傳》而聞名的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文學院,後以羅德學者身分在牛津大學進修,並取得哲學及政經碩士學位。曾任《時代》雜誌執行總編輯、CNN董事長兼執行長,在歐巴馬總統上任後,被指派擔任美國廣播理事會(BBG)主席。他不僅是傑出的記者,更是備受讚譽的傳記作家,寫作功力一流。著有《賈伯斯傳》(Steve Jobs)、《愛因斯坦》(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富蘭克林傳》(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季辛吉傳》(Kissinger: A Biography)等暢銷傳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