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觀點:新加坡大選之後──觀察選舉威權主義的操作

2015-09-16 06:20

? 人氣

細閱各區得票數字,會更容易理解選民的變向與取態。在不少選區,人民行動黨都是以約30%-50%得票率差距,大勝反對黨。工人黨表現最好的選區,與人民行動黨表現最好的選區得票率相差,達超過20%。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加坡工人黨支持者高舉代表該黨的「黃色鐵錘」(美聯社)
新加坡工人黨支持者高舉代表該黨的「黃色鐵錘」(美聯社)

選前,《海峽時報》指有五個選區的戰況很值得觀察,這五個選區分別是:阿裕尼集選區(Aljunied GRC)、東海岸集選區(East Coast GRC)、鳳山單選區Fengshan SMC、榜鵝東單選區(Punggol East SMC)、麥波申單選區(Macpherson SMC)。這些選區有幾點值得留意:

一、工人黨的支持率在流失:

在榜鵝東,於2013年補選,原以超過10%得票率相差大勝人民行動黨的工人黨,今屆得票率下跌約5%,人民行動黨得票率則增加8%、以3%得票率相差勝出,但即使如此,這仍低於人民行動黨2011年大選在此區勝選時的得票率差距(13%)。在阿裕尼,雖然工人黨最終以近2%得票率相差險勝,但成績比2011年的得票率低4%,不過仍然比2006年高7%。相比之下,工人黨為時較長的票倉後港,成績更令人關注。雖然工人黨仍然以57.69%得票率,大勝人民行動黨的42.31%,但表現仍繼2011年大選之後,繼續下滑,低於2006大選時的62.74%。不過縱觀工人黨各參選區,表現最好的仍然是後港,其次是阿裕尼;

二、鳳山單選區:

這是新的選區,有傳這是因2011年東海岸集選區執政黨表現不好,而分割出來的選區。這區多數人住在政府組屋,最後人民行動黨以近六成得票率,勝於工人黨的42%;

三、東海岸集選區:

這區較為富裕,有近半人口居於私宅。2011年這是人民行動黨表現最差的集選區.今屆選舉工人黨的競選隊伍包括新人、社會系教授吳佩松(Daniel Goh),選前有不少人估計工人黨在此區能有勝算,但結果以39.27%,落敗於人民行動黨的60.73%,且更低於工人黨2011年在此區的得票率、但略高於2006年得票率約3%。

四、麥波申單選區

這同樣是新選區,有九成人居於政府組屋。此區的人民行動黨候選人陳佩玲(Tin Pei Ling),在2011年參選時,表現不斷受新加坡民眾譏笑。但在今次選舉,在這區的三角戰中,她取得65.8%得票率,遠高於工人黨的33.6%。

擺脫依賴 或比想像中長

總括而言,影響大選結果的因素,可以是外圍經濟因素、對執政黨有利的制度因素、對執政黨有利的制度因素(註三:例如選區劃分,以及基層組織受執政黨控制,且據說自2011年大選後,執政黨更著重透過基層組織增加支持)、反對黨的政治理念與宣傳方式、新加坡人只愛求穩定的心態、人民行動黨批評工人黨實際管治能力不佳及各種恫嚇策略湊效等。但這並不完全具說服力,因為這些因素,多少也在執政黨受挫的2011年大選出現過。可以說,新加坡的選民並非完全抗拒權力制衡的概念,不過國家數十年來灌輸的意識形態,其社會影響甚深,故此民眾會嘗試轉而支持反對黨,但在過程中,要擺脫歷經李光耀強人時代之後、對現有執政黨管治模式的依賴,並不容易。從這個角度看,外圍政經氛圍,是較具影響力的因素,因為選民大都是重實利的務實主義者。也許因緣際會之下,未來這些務實主義者會更為支持工人黨empower your future這種較重視民間自理能力、非凡事依賴政府解決的政治理念,從而令反對黨有更多生存空間,但這過程需要的時間,可能比很多人想像中長。

*作者為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著有《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原文刊於香港《明報》〈星期日生活〉,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