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觀點:新加坡大選之後──觀察選舉威權主義的操作

2015-09-16 06:20

? 人氣

任何在大選結果公佈後的分析,總難免會有點事後孔明的味道──特別是當近年新加坡的政治發展,屢屢令人感到意外。我還記得,2013年初,榜鵝東(Punggol East)補選前一晚,一位與政府有連繫的新加坡長輩,也沒有信心預測選舉結果。結果,工人黨候選人的得票率,意外地高於人民行動黨超過10%,當時有學者形容,結果猶如執政黨的火警警號,不再只是wake up call。而在這場選舉前,執政黨已在努力改善形象,例如在2012年開始籌辦「全國對話」(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令民眾就往後的國家發展方向與政策細節,有更多發言權。即便如此,政府在2013年推出建議引入更多外來人口的人口白皮書之後,還是觸發了當時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選塵埃落定之後,馬上有新加坡網民發現一篇發表於八月中、預測相當準確的文章(註二:TRE- PAP will do very well this election),指今屆大選執政黨有很大機會取得比2011年大選好的成績。文中列舉的芸芸因素中,比較值得留意的兩個因素,與外圍因素有關:一個是大馬首相貪污醜聞、提醒了選民政府質素的重要性;二是經濟大環境,隨中國經濟增速放慢而出現更多不穩變數。是以在此脈絡下,李光耀因素與50週年國慶經常提到的執政黨政績,變得比很多人想像中重要。

國民保守 不願冒險改革

其他媒體,其實也提過相類的因素。例如《金融時報》,提到新加坡值得觀察的五點之一,是星國經濟在放緩。競選期間,新加坡報章Today亦有報導說,自2011年大選後,現在社會對政府的滿意度相當高。不過由於新加坡政府禁止媒體在選舉期間公佈任何選舉民調,所以一般觀察都從2011年大選以及2013年補選發展,乃至最近各選舉活動與網上言論來留意選民動態,未必就會立即認定以上所述,就是具決定性的參考指標。大選結果反映的,是選民縱然對執政黨有所不滿,但在未來不穩的情況下,寧願選擇讓有鮮明往績、且近來已按民意壓力修訂政策的執政黨帶領國家、繼續維持原有的黨國關係,也不太願意冒險讓主張大動作改革(如削減國防開支、增加稅收、推行最低工資等)的反對黨增加議會內的影響力。這種思路其實很接近執政黨以往積極灌輸的「務實主義」(pragmatism)、「不要以國家前途作賭注」等意識形態;換句話說,即使歷經2011年大選,這種國民保守性格其實沒有出現多大變化。有新加坡友人在結果公佈後,便是按此國民性格理解,估計反對黨空前受歡迎的造勢大會,也是中間選民更積極支持執政黨的一大推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