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創造信用不能只靠銀行

2015-09-10 06:20

? 人氣

圖示
Paul Schulte和其新作《The Next Revolution in Our Credit-driven Economy: The Adv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在各種競爭之中,有輸必有贏。金融工具與資訊科技的進步,拉大了輸家與贏家間的差距,這個差距在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巨大。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台灣社會如何正確看待輸贏,願意讓勇於嘗試的輸家重新來過,是創業文化能否發揚的關鍵。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不應是贏家獨佔的特權,而是社會共享的資源。可惜的是,台灣教育太在乎形式平等,政府防弊重於興利,產業界怯於投資,社會嫌貧恨富,政客為選舉利益亂改規則,這些都是扼殺創業精神與投資環境的毒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個無法坦然面對失敗的社會,等於是在人為製造「信用通縮」,無法培養成功的創業環境。職業運動與金融業,在承擔風險以及面對失敗上十分相似,從金融角度來看,所有投資決定,甚至生命中每分每秒的所有決定,本質上都是一個賭注,每個決定都是取與捨的權衡。很多買賣的決定,都是在不對稱、不完備的資訊下做成的。就像投籃一樣,即使神如喬丹,也沒有十足把握命中。在勝敗關鍵時刻,出手不一定贏,但縮手肯定輸。沒有那九千次沒進的球,喬丹不可能有投最後一擊的勇氣與信心。有把握贏,因為曾經輸過。追求勝利,必須準備失敗。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中文世界對民間創造廣義信用的態度,可以發現台灣是非常保守;相比於世界各先進國,甚至是異常保守。不論是監管單位對閉鎖型公司創始團隊技術股的態度,對第三方支付法令的設計,或是長期低利率政策造成的「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惡果,都是在過度抑制民間自主創造廣義信用。防弊固然重要,但興利更為重要。一個沒有活力、死氣沈沈的經濟,即使全無弊端、一塵不染,也僅是符合某種官僚主義審美觀的雕像,毫無生機。長期維持低利率導致市場資源錯配:該倒的企業不倒,產業不升級也可度日,受薪階級置產困難,微薄的工資增幅導致消費通縮,缺乏魄力與遠見的政客只會治標不治本。這就是「日本病」。

台灣新創環境不佳,是日本病的併發症。中醫講究治病不治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從根本入手。社會既存體制不認同、甚至不願意給年輕團隊信用,才是病源。許多民間資本打著創業基金的名號,實質上只是大股東私人的投資(或投機)工具,年輕團隊的「投資價值」,只是賭桌上的籌碼。當台灣本土新創企業只能被迫參加ㄧ個賠率極為不利的賭局時,不僅在估值上往往受到嚴重低估,甚至有可能會在信貸緊縮時面臨滅頂的危險。要知道,新創企業其實是在為社會製造希望,創業的成功與失敗都是社會的資產。不論興衰、不問晴雨,跨週期持續投資,才是真正支持新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