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糧食危機下的台灣稻米產銷新概念

2015-09-06 05:50

? 人氣

而稻米在2014年出口總量3,089公噸,以香港1,174公噸為第一名,依序為中國大陸為812公噸,澳大利亞482公噸,新加坡205公噸,紐西蘭66公噸,第六到第十名為美國、阿拉伯、加拿大、馬來西亞、南非,共計出口221公噸。在當年度(2014)進口的總量為108,748公噸,是出口的35倍之多,明顯地入超現象,進口最多的是美國、越南、泰國、澳大利亞、緬甸等主要的國家。當然大量進口稻米,部份原因也是因為加入WTO市場而開放所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這些稻米的產銷現況中可以知道,若能加大國際市場的拓銷對台灣稻米產銷絕對是有幫助的,特別在台灣民眾的總消費量年年減少,種植總量又增加的情況之下,因此強化稻米的行銷是必要的,所以若能強化行銷的區塊,在國內提昇消費總量,在國外增加外銷總量,讓需求加大,才能對台灣稻米產業所有助益,而不是單靠政府的公糧收購來穩定價量,短期或許可行,但長期來看對弱勢政府更是雪上加霜的困難。

產業攜手、創造外銷

在台灣有池上便當把池上米成功行銷的案例,就以此為思考若能在國外創造賣台灣便當,更賣台灣米,那不就是雙贏的行銷模式了。所以,在這樣的新思維概念之下,連結台灣端的優質產地、生產農民與碾米工廠,海外端則以便利店為鎖定的合作推動目標,因此,就擇定大陸作為主要的海外市場,並以上海為優先試點。稻米在各國均屬政策性的保護產業,因攸關國家糧食問題,所以都是備受注意與關心的,而在大陸也是如此,對稻米進口課以65%的關稅,而增值稅17%則另計,總計稅費就需要82%,因此以保護當地稻農與稻米產業,在ECFA簽訂之後,特別對台灣把進口關稅從65%降低至1%,把貿易障礙降至最低,期能對台灣稻米產業有所助益。在2011年以前,對大陸都非常少數,而在2012年大陸竟成為台灣稻米出口第一名,2013、2014也都為第二名。特別是在2014年的出口大陸的812公噸中,透過產地與企業的合作,創造農民+農民團體+企業的三方合作,且配合政府政策推動高達500噸稻米外銷,佔了2014年全年度的外銷總量的16%,外銷大陸的62%,成功的單次大批量的外銷,是生產農民與企業聯手的產業合作模式,是台灣稻米外銷新里程,更也是創造單次出口外銷最大量,其具有高度價值與歷史意義。而此次出口外銷的安排,個人認為有以下重點。

1.銷售模式、通路確定

此次高達500噸台灣出口最大數量的外銷,是反向思考與行動,以「先通路、再下訂、後生產」的方式,其中經過多次向大陸最大的連鎖便利店提報台灣稻米加值行銷方案,且以上海最主要銷售區域,確定以便利店通路為主,來販賣台灣特色便當,並連結台灣優質稻米的銷售模式定案後,才開始進行前端的生產工作安排與出口相關作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