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風波:政治因素影響下的兩岸電影業,如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2018-11-22 21:00

? 人氣

傅榆(右)展示獲得的金馬獎獎杯。(圖/BBC中文網)

傅榆(右)展示獲得的金馬獎獎杯。(圖/BBC中文網)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11月17日晚,台灣紀錄片導演傅榆在金馬獎頒獎禮上說出這番話。話音剛落,台下響起掌聲與歡呼聲,但並非所有人都在雀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鏡頭裡看到,本屆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李安雙手緊握,欲言又止,後又面帶微笑。

「這好像是一個炸彈,」台灣電影製片人徐靜雯(化名)向BBC中文表示。「一聽到有這樣的言論出現,就知道接下來整個電影圈應該會有蠻大變化。」

「最直接的就是明年金馬獎中國片會不會來參加,還有一些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無論是單一電影人,還是兩岸電影合作,勢必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徐靜雯稱。

與徐靜雯料想一樣,典禮結束後,關於未來中國電影參加金馬獎的各種說法甚囂塵上,兩岸影視界一直在緊張觀望。

如果金馬獎沒有中國電影

Chinese director Zhang Yimou poses backstage after winning Best Director for his movie Shadow at the 55th Golden Horse Awards in Taipei, Taiwan
68歲的張藝謀今年首次提名金馬,獲得最佳導演獎殊榮。

「在華語的社會裡面,台灣相對是非常民主的、自由的,金馬獎自然也就是開放自由的,」曾經獲得金馬獎且擔任過評審的台灣電影導演林正盛向BBC中文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決定以後都不參加,我會為中國電影朋友感到不捨,」他說。

有「華語奧斯卡」之稱的台灣電影金馬獎已舉辦55屆,1996年開始接受中國電影報名參加。在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的最近幾年,金馬獎上的中國面孔逐漸增多,今年金馬獎甚至被稱為中國電影「大年」。在最佳劇情長片五部提名作品當中只有一部作品來自台灣,另外四部則全數來自中國,中國導演更是壟斷了最佳導演的全部五個提名。

「(金馬獎)這麼多年輕導演的作品,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希望和未來,」本屆頒獎禮上,知名導演張藝謀曾這樣說。張藝謀的「中國」跟傅榆的「中國」可能含義不同,但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講,金馬獎份量不輕。

香港影評人岑朗天認為,從每年報名金馬獎的情況來看,中國電影界很看重金馬獎,金馬獎嚴格的評審標凖和流程也使其認可度不斷升高。所有評委需要集體看完全部入選電影,整個討論過程也需記錄。「現在的金馬獎是一種標凖,代表每年華語電影的總體表現,」他說。

林正盛表示,金馬獎在華語世界扮演的另外一個角色是,讓在中國無法上映的電影被全世界看到。「讓那些被官方意識形態審核禁言的電影可以被看到,保持中國電影創作的活力,讓年輕導演碰觸官方禁忌的題材,讓創作者去表達、批判或者反思,那樣社會才會健康。」

「如果不能來參加,我覺得對中國電影是很大的損失,」林正盛說。

在岑朗天看來,中國電影現在看重市場,比起得獎賺錢更重要,在這種氣氛下,不參加金馬獎對中國電影產業影響應該不大。而對於金馬獎來說,失去中國板塊可能會帶來影響力下降,但保證創作、言論自由對金馬獎意義同樣重大。

藝術與政治

在兩岸關係逐漸緊張的當下,傅榆一番話觸碰到眾人敏感的神經。

徐靜雯稱,作為與中國合作的業界人士,她認為傅榆的得獎感言有負面效應,但是作為普通人,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地方,這是傅榆的自由。「兩岸的緊張關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個事情如果不在金馬獎典禮上發生,可能還是會在別的場合上出現。」

當BBC中文嘗試聯繫一位中國電影業內人士時,這位人士表示,「電影人不討論政治」。也有不少人表示,希望「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這只是一個借口,」岑朗天笑著說。「這句話的潛台詞是,讓政治干預藝術,你不要做什麼回應。」

「藝術從來都是政治的一部分,政治也一直滲透在各個方面。」岑朗天認為,藝術家之所以需要干預政治,正是為了「防止政治干預藝術」。

然而對於中國來說,敏感問題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林正盛執導電影《世界第一麥方》曾有計劃進入內地市場。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台灣麵包師吳寶春在法國比賽中獲得冠軍的故事。林正盛回憶,影片結尾的一幕中,奪冠的吳寶春身後出現了台灣的青天白日旗,看到這裡,中國片方直截了當告訴他電影不可能過審。這部電影最終沒能在內地上映。

「自我審查」與未來

,
本屆金馬獎李安擔任執委會主席,鞏俐擔任評委會主席。

在作品的完整性和面對龐大的市場之間,林正盛有自己的選擇標凖。但對更多人來講,面對中國的商業機遇,政治風險很難避免。

徐靜雯稱,在跟中國合作時,許多台灣人會有意識地不觸碰敏感內容,這是「避免不了」的,而當需要在政治立場上做出讓步時,每個人的尺度也不盡相同。

「這樣的統治和威脅裡面,會讓人民先做判斷,我們在心裡面先剪掉了,這個才是最可怕的,」林正盛說。

中國電影人大多不願對這件事情發表評論,BBC中文嘗試聯繫幾位人士,大家均表示不方便回應,但有人表示,目前業內普遍考慮慎用台灣藝人。

在岑朗天看來,中國電影人現在面對的問題,應該會是香港不久要面對的問題。「這不是未來的香港,其實就是當下的香港」,「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應該會出現了。」

有中國朋友告訴林正盛,「台灣要挺住,金馬獎要辦好」。這位59歲的導演希望,在當前局勢下,兩岸可以多一些同理心,互相了解、尊重。「我相信幾乎沒有一個台灣導演會說,我不要中國,我不理他,他如果怎樣我們就不要跟他來往」,他說。「中國要跟台灣打交道,希望跟台灣有交流,要懂得台灣是民主社會,不要誰說了什麼話就去放大」,「希望中國電影界的朋友,一起努力爭取創作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自由。」

注: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徐靜雯為化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