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昌專文:都是梅花鹿惹的禍

2015-08-29 06:20

? 人氣

郭懷一事件,其實就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外勞暴動」。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做法是討好原住民,對原住民不課稅,但對漢人移民則不論經商買賣或開墾都課以重稅。漢人被剝削得受不了,於是「外勞頭子」郭懷一領導暴動。結果原住民站在荷蘭人那邊,郭懷一就是被新港社所殺。而為什麼原住民會站在荷蘭人這邊,平心而論,荷蘭人對漢人勞工很苛刻,但對原住民不錯,開墾耕作,辦教會學校,又創造「新港文」,確實裨益原住民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荷蘭來台初期的一六三五至三七年間對平埔族也曾武力征伐,但一六四一年後,就罕有屠殺事件。另外平埔族戰士也有因荷蘭人帶來的疫病而死的,但不多,蕭A社約二百名,麻豆社約三百名死於天花。

當時自東亞到南洋群島,台灣幾乎是人口最稀少的地方。台灣原住民的人口密度,竟比其他以燒墾農業營生的南島語族少得多。從荷蘭人遺留的統計數字,推敲台灣每平方公里人口約三至五人,即使西南平原人口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也才五至十人,而菲律賓、婆羅洲、印尼每平方公里高於二十人,新幾內亞有些地區甚至五十人以上。

為什麼福爾摩沙這麼肥沃的土地,原住民人口卻如此稀少而必須讓殖民政府招來外勞及鼓勵移民呢?這是影響後來台灣人口結構及社會發展的重要關鍵,也是令我不解之處。

歐洲訪客包括一六二三年的荷蘭上尉雷朋及一六二七年的干休士牧師都形容台灣原住民身材高大、健康。既然平埔男性高大健康,品質優秀,不是應該人口成長很快,如馬爾薩斯所說的「成幾何級數增加」嗎?

歐洲人認為平埔男性高大健康是因為有充分的動物蛋白,那時的福爾摩沙西岸有不計其數的鹿群,由地名「鹿港」、「鹿耳門」,可見鹿在原住民心目中的地位。即使到了一六六○年,鹿群已經銳減,德國人赫伯特依然記下「此地有數量龐大到不可思議的鹿隻」。

因為有大量梅花鹿,所以雖然台灣西南平原平埔族有絕佳的耕種環境,但野鹿要比農作物用途多,鹿肉好吃又有營養,反而讓這些平埔族長久停留在狩獵時代。

《臺番圖說》-捕鹿,1744-47年(維基百科)
《臺番圖說》-捕鹿,1744-47年(維基百科)

然而,人類必須由狩獵進入農業時期,人口才會開始大量增加。因為開始農耕後,人不必去和野獸爭鬥,弱者可以生存下來﹔然後,人口多,人際關係複雜,才會開始建立文書制度,演進為農業社會文明。

但因台灣平埔族仍然停留在狩獵時代,於是就有爭為「勇士」,「獵頭文化」、「獵頭儀式」遂大行其道;於是各族之間彼此攻伐,青壯傷亡,平均壽命減短,人口增殖大受影響。

第一位踏上台灣並寫下遊記的漢人,是福建人陳第。一六○三年,他寫了「東番記」。他正是到大員灣,記載此地區的原住民西拉雅人,「性好勇,喜鬥」,「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