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共享經濟與經濟學終局

2015-08-21 06:10

? 人氣

除非,這間新創的創辦人並非一味追求生產力提升,又或者他們選擇參與主導生產力無限大的發生過程,以決定終局仍有屬於自己的一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正在共享經濟頂點的兩家新創,剛好各自具備有這兩種特點,這也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何他們能夠取得如此高的估值。

以Airbnb為例,如果誤解他們的使用者只是為了節省旅行的住宿成本,而花上幾小時在網站上瀏覽物件和閱讀用戶評語的話,那未免也太小看這個強大得可怕的商業模式了。

Airbnb很早就認識到,他們的使用者為的並不是省那一天十幾二十美元的住宿成本,更多時候是為了獨一無二的住宿體驗。一間好的飯店再怎麼差異化,那上百間的房間基本上也就是同一種體驗,但每十間巴黎瑪黑區的Airbnb公寓,就有十種不同的生活體驗,能創造出十種不同的情境嚮往。

這也是為什麼Airbnb早期會付費請專業攝影師去幫有宣傳潛力的物件拍照,而近期的Airbnb廣告更是大打度假情境——或是布列塔尼的海邊小屋,或是威尼斯朱代卡區眺望著小運河的公寓。因為他們充分理解:自己協助屋主販賣的不僅僅是旅館以外的第二選擇,更是一種旅館無法提供的、高度差異化的居住體驗。

這樣的角度讓Airbnb的服務遠遠超越 「電子海灣住房版」,而成為徹徹底底的感受性價值服務——當使用者在Airbnb那設計精美的網站上瀏覽過一間又一間、彼此大異其趣的小套房,閱讀著以各種語言留下的評語時,他們感受到的情緒起伏可能不下於「櫥窗購物」。而這樣的感受性價值讓Airbnb掙脫了單純追求生產力最佳化的陷阱,也為它的估值模型移除了「生產力無限大」的死亡期限,成為一個可以長長久久、甚至可能成為獨佔事業的Going Concern。

面對注定自我毀滅的生產力追求過程,Uber採取的則是另一個策略:他們選擇參與主導生產力無限大的發生過程,以決定終局仍有屬於自己的一份。

Uber現有的商業模式,是去除計程車公司的中介(以及有限牌照數的市場扭曲),直接將任何有車子、有空閑時間的合格駕駛連結到乘客,提供比計程車更方便(不管是結帳或者設定目的地)、更舒適(不管是車種或者服務態度)的搭乘體驗。

但扣除「Uber for XXX」等衍生模式不算,原始的Uber 服務在生產力無限大的經濟學終局中是沒有存在意義的——因為當機器人能夠開著車子到處接客送客,提供穩定一致而高效率的移動服務時,Uber現有的由駕駛驅動的模型就成了一種笑話。

因此Uber早早就選擇自己介入形塑那個終局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