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連根拔除的民族》幾被世人遺忘的全球最大難民營:面對洪災與疫情考驗的百萬羅興亞人

2018-11-20 11:37

? 人氣

一片泥濘的羅興亞難民營區。(Junhee Jang攝)

一片泥濘的羅興亞難民營區。(Junhee Jang攝)

歪斜的木頭支撐著竹子搭建起的屋頂,簡陋的避難所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狹小的空間裡,無處可去的羅興亞人或蹲或站在屋簷下躲雨。不到幾公尺外,混雜泥土黃澄澄的洪水在他們面前咆哮。在滂礡大雨下,羅興亞人像是暴風海洋上載浮載沉一葉扁舟,隨時可能被巨浪吞噬。羅興亞人逃出了緬甸若開邦的難民管制區之後,原以為已經自由、被接受,但沒想到另一個名為「歧視」的牢籠仍禁錮著他們。他們來到異鄉寄人籬下,再多的懷疑眼光、歧視言語與敵視的態度,全部都只能往肚裡吞。面對無論是人為的剝削或是大自然的災害侵襲,他們只能逆來順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年孟加拉從5月開始一直到10月的季風暴雨(Monsoon Season),正在無情的摧殘著散落在緬孟邊境地區的13個羅興亞難民營。根據聯合國難民總署(UNHCR)在3月的電腦模擬災害測試結果顯示,若沒有妥善準備,難民營內將會有10萬到20萬人面臨危險。

羅興亞難民營。(Junhee Jang攝)
羅興亞難民營。(Junhee Jang攝)

因為這是一個可預見的天然災難,孟加拉政府與國際組織協力合作,重新安置了部分營區內的難民,並且構築一些防禦工事,防止雨季帶來的洪水與泥石流威脅到羅興亞難民的生命。

根據聯合國難民總署(UNHCR)今年8月出版的報告指出,從3月的模擬評估出爐後,41,700位被評估居住在高危險泥石流地帶的居民中,已經有23,330被遷移到28個新的住所。並且計劃建設的60英畝(約24公頃)防禦設施,已經有80%完成。另外,還有32公里的磚石道路已經完成建設、2,172座臨時橋樑成功搭設。而這些防範季風豪雨的措施也成功的減少了難民營內的生命損失,相較3月預估的數十萬人受災,損害的程度有被控制。

一片泥濘的羅興亞難民營區。(Junhee Jang攝)
一片泥濘的羅興亞難民營區。(Junhee Jang攝)

但難民營面對雨季的挑戰不只有看得見的洪水與泥石流,還有跟著衍生而來的各種疾病,也是可預見的災難之一。

幾聲虛弱的咳嗽與氧氣瓶發出嘶嘶聲讓病床區有種令人害怕的靜謐,羅興亞小孩癱軟的手臂在母親的膝上顯得懨懨一息,微弱的求生意志仍透過失去光芒的眼神吼了出來。除了淡淡的藥味之外,這間診所內還充滿著一種濃烈的味道,它的名字叫做「絕望」。

牆上斑駁的痕跡可以看出來診所內長期被濕氣籠罩,排隊的病人在診間外靜靜的等後指示。幾位婦女見到外國人採訪團隊到來,好奇的多看兩眼,隨即回到寂靜的等待輪迴中,疲倦、了無生氣。

位於庫圖帕朗營區入口附近的孟加拉民間醫療組織Gonoshasthaya Kendra(GK)腹瀉治療診所中,大家正為雨季帶來的疾病忙碌,阿克利馬(Aklima Khatun)醫生也是其中之一。「雖然目前雨季還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生病的人數有上升。」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阿克利馬表示GK的快速反應小組隨時都在待命。「若有狀況發生,他們可以即時反應。」

修築遭洪水沖壞的橋樑。(Junhee Jang攝)
修築遭洪水沖壞的橋樑。(Junhee Jang攝)

雖然國際組織與孟加拉NGO有做好準備迎接這個看不見的敵人,但資源以及人力仍相當有限。尤其是在人口將近一百萬的難民營中,來自世界各國大大小小的NGO之間要跨越語言、文化、專業以及偏見的障礙,協力合作對抗這個無孔不入的威脅,需要的是一個看得到全局的組織,或是說一個看得見問題的領頭羊。

在這裡,WHO世界衛生組織自然而然的接下了這個重擔,而WHO的羅興亞危機首席顧問埃吉爾(Eigil Sorensen)面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他認為國際社會完成了急難救助的任務,但接下來的發展仍沒有妥善的規劃。

人道援助戰略上的轉變

雖然孟加拉與緬甸在去年11月已經簽署備忘錄要將羅興亞人送回緬甸,但也因為這份備忘錄沒有時間表,各種相關配套措施都沒有被提及,讓羅興亞人返鄉之路遙遙無期。然而,不少駐紮在難民營的人道救援組織仍屬於緊急救難性質,並沒有長時間留下來救助的打算。「今年會有NGO開始撤出這裡,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他們的工作有人接手。」埃吉爾認為WHO除了要接續離開的NGO提供的醫療服務之外,也要開始計畫一些較長期的衛生規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5月的報告指出,羅興亞難民營中每天平均有60個嬰兒出生。「營區內能得到到衛生、乾淨接生服務的孕婦只佔了22%。」埃吉爾點出了營區內因為高生育率而必須面對的問題。

相較去年底人道危機爆發時,難民營需要的大量基本醫藥、診斷服務或是緊急手術等工作,經過了一年的努力,這些需求已經得到一定程度供給。但面對如接生等較複雜且需要長時間觀察的服務,營區內仍相當匱乏。埃吉爾也指出,尤其這些設備與人力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撐,才可能持續。

難民營市場。(Junhee Jang攝)
難民營市場。(Junhee Jang攝)

「我們談論的是一百萬人每天的衛生醫療需求,這是筆很大的數字。而我們現在連明年的經費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埃吉爾說,雖然雖然7月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跟亞洲開發銀行(Asia Development Bank, ADB)等國際組織都承諾提供資金,但許多細節都還沒有被討論,讓他感到焦慮。

在羅興亞難民的議題上,國際社會除了在投入難民營內的資源不夠之外,對緬甸政府的暴行也只停在口頭譴責的層面,並沒有實質的制裁被執行。也因為國際社會對於羅興亞人的議題重視程度不足,讓緬甸政府更無忌憚的火上加油,對自己犯下的暴行完全沒有悔意。

今年四月國際刑事法庭的檢察官班索達(Fatou Bensouda)向法庭提出申請,希望調查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是否有權介入調查緬甸涉及「危害人類罪」(Crime Against Humanity)。雖然緬甸不是國際刑事法庭的成員國之一,但因為這個迫害的過程涉及孟加拉與緬甸兩國,屬於跨國犯罪,國際刑事法庭可能可以透過起訴孟加拉來調查此案件。國際刑事法庭也在6月要求緬甸政府作出回應。

庫圖帕朗營區內的羅興亞小朋友。(Junhee Jang攝)
庫圖帕朗營區內的羅興亞小朋友。(Junhee Jang攝)

一般以為緬甸政府會以「不回應」的方式漠視國際刑事法庭的要求,沒想到緬甸政府居然做出正面反擊,批評指控。

「羅興亞案件調查的請求沒有意義,應該取消。」緬甸政府在8月9日發布新聞稿,正式拒絕了國際刑事法庭對羅興亞迫害事件的調查請求。如此猖狂的態度讓羅興亞人尋求正義的希望之光,更加黯淡。

同樣在8月的時候,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也出版了一份名為《孟加拉不是我的國家》的實地調查報告,顯示現在在羅興亞難民營內,平均每人可使用的空間只有10.7平方公尺,遠低於45平方公尺的國際標準。而孟加拉政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居然要將20萬羅興亞難民遷移至吉大港(Chittagong)外海的巴桑切爾(Bhasan Char)無人島上。島上的荒涼跟草率的態度讓人權觀察猛烈抨擊,認為孟加拉政府根本無心解決問題。

過了一年,什麼都沒有改變

緬甸政府拒不認錯、國際社會無法給予實質的制裁,再加上孟加拉政府漫不經心與社會的歧視。在迫害過了一年後,各方面的發展對於羅興亞人苦難的改變,並不大。

採訪的最後幾天,採訪團隊遇上了孟加拉的季風暴雨,間歇性的下雨讓難民營內到處都是大面積的積水與泥濘,讓採訪難度增加。趁著雨停我們深入以往不曾進入的營區拍照、探勘。「你們來這拍照有許可嗎?」一位穿著綠色格子襯衫的羅興亞大叔表情嚴肅地質問我們。腳上套著一般羅興亞人負擔不起的高筒黑色雨鞋,雙臂在胸前交岔,不友善的態度讓我們感到畏懼。「有啦!有啦!」敷衍幾下後,帶著不安的情緒我們離開了他的視線。

就在我們在爛泥地裡被跑來跑去的羅興亞小孩包圍時,這位不友善的大叔又出現在我們身邊。這次,我直接跟他打招呼,握了手並報上名字,開始閒聊起來。原來,他是這個羅興亞難民營區中的村長。發現我們是新聞團隊後,他帶我們在村子裡走來晃去,一副我們交情很深的樣子,並且大小聲的要求村民配合攝影,氣勢十足。

要帶我們出營區之前,他在一個轉角停了下來,開始跟我們用簡單的英文講述他逃離緬甸時的遭遇:「村子85個人死掉。小孩子、被丟到火焰裡。房子、焚燒、槍擊、軍人....」他的妻子也遭到波及,在醫院躺了一段時間。

過了一年,這些記憶對他來說仍然歷歷在目。

哽咽、眼筐濕紅,情緒激動。這位原本在幾十分鐘前還架勢十足、要求我們證明自己身份的羅興亞村長,談到過去慘不忍睹的回憶,在外國人的面前落下眼淚。他什麼都沒有了,剩下村長這個稱謂。當外國人來到他的村子拍照時,藉由這個頭銜,他想找回自己失去已久尊嚴。

除了過往的回憶像鬼魅般糾纏之外,難民營內的現況也讓他們感到失落。來到孟加拉幾次後,我們越來越常在採訪的日常中聽到孟加拉人歧視羅興亞難民的談話。但相反的,大多數的羅興亞人提到孟加拉都表示感激,認為他們虧欠孟加拉太多,而這位村長也是其中之一。

寄人籬下,再有怨、也要吞下去。

我們互相道別之後,看著他遠去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這一百萬人口的難民營中。面對世界的殘酷與自己的無能為力,很難想像他要如何撐下去。現在只過了一年,羅興亞人到底還要再等幾年,才能得到你我都有的基本人權呢?

撰文/楊智強(Loop Media Team記者)

攝影/Junhee Jang(Loop Media Team攝影)

(本文初次刊登於經典雜誌)

作者介紹:

生命的更迭有如日月星辰的起落,流水的循環造就世界的脈動。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推動著這個循環生生不息。我們是見證並記錄這個循環的人,我們是「Loop」獨立媒體採訪團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