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錢,也不要孟加拉的幫助,只要緬甸政府把人權還給我們」被連根拔除的民族:一個羅興亞家族的真實故事

2018-11-20 12:25

? 人氣

孟加拉接納難民的兩難

科克斯巴札爾這個孟加拉東南部的縣城擁有全世界最長的海岸線,位於離羅興亞難民營聚落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沙灘上整齊的躺椅跟遮陽傘面向海洋,是孟加拉跟印度民眾間知名的度假勝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位不願具名的當地商家說,雖然羅興亞人很可憐,孟加拉應該要對他們伸出援手,但是這個難民潮也嚴重影響到當地人的生活,他們很怕未來這裡的治安會變差,人們的工作會被難民搶走,政府應該要拿出解決辦法。而這樣的聲音並不是少數,孟國社會對於這個敏感的問題已有激烈的討論。

人道危機剛發生時,孟國輿論對於羅興亞人都是報以同情的態度。但時間一久,漸漸有負面的聲音出現。長期在孟加拉首都達卡的非營利組織工作的瑞拉烏(Rezaur Rahman Lenin)指出,電視新聞的報導從一開始普遍以受害者形象來描述羅興亞人,漸漸轉為放大羅興亞人在營區犯罪的個案,暗示難民潮帶來犯罪的可能。

「我擔心未來羅興亞人跟孟加拉居民之間會爆發衝突。」孟國相當受敬重的民間醫療團體「人民的健康」(Gonoshasthaya Kendra)創辦人札弗拉(Zafrullah Chowdhury)無奈地道出自己的憂慮。雖然「人民的健康」在迫害爆發時,率先進駐難民營中提供人道援助,但札弗拉認為,就算孟加拉社會以人道情懷接受羅興亞人在這裡暫時居住,然而時間久了,雙方一定會齟齬不合,甚至產生摩擦。

札弗拉認為孟加拉政府應該要更用心對待這個問題,例如創造機會讓羅興亞人可以在難民營中自力更生,不會搶了孟加拉人的工作;或是讓羅興亞人可以在科克斯巴札爾種植森林,減緩當地因為難民湧入而造成的生態危機。但可惜的是,孟加拉政府目前端出來的解決方案都令人失望。

NGO執行長 阿迪魯爾。(Junhee Jang攝)
孟加拉人權組織Odhikar秘書長阿迪魯爾。(Junhee Jang攝)

孟加拉在2017年11月跟緬甸政府簽署了一個遣返羅興亞人的備忘錄,但被廣為批評這是為了要讓國際輿論降溫的手段。「這個協議絕不是基於人道的因素,反而像是因為地緣政治而做的妥協。」孟加拉人權組織Odhikar秘書長阿迪魯爾(Adilur Rahnab Khan)指出,這段時間迫害羅興亞人的兇手都還沒有被繩之以法就要把難民送回去,根本是將羅興亞人再度推回火坑,相當不周全。

擁有一億六千萬人口的孟加拉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要讓自顧不暇的孟國再收容幾十年來累積將近一百萬的難民,根本是天方夜譚。「所以國際社會應該要一起合作,幫助孟加拉跟羅興亞人度過難關。」札弗拉認為孟國政府不可能一肩扛下這個重擔,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緬甸政府必須面對問題的根源。「還給羅興亞人他們曾經擁有的公民權,才是解決之道。」札弗拉說。

離開難民營的前一天,穆罕默德拿著貌貌蘇與家人們以前在若開邦時的照片,跟我們分享當時大家族生活在一起的喜悅與幸福。「我看到你們就像是看到我兒子一樣,為什麼你們不把他也帶來呢?」穆罕默德半開玩笑地跟我們說,但這個玩笑的後面藏著的卻是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思念。

穆罕默德表示他不會依照孟國政府的計畫回去緬甸,因為那裡還很危險。「我們不要孟加拉的幫助、不要錢、不要糧食,我們只要緬甸政府還給我們基本的權利,跟世界上的每個人一樣。這樣我們才敢回去,我的兒子也才可以回家。」

撰文/楊智強(Loop Media Team記者)

攝影/Junhee Jang(Loop Media Team攝影)

(本文初次刊登於經典雜誌)

作者介紹:

生命的更迭有如日月星辰的起落,流水的循環造就世界的脈動。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推動著這個循環生生不息。我們是見證並記錄這個循環的人,我們是「Loop」獨立媒體採訪團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