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反課綱議題的困境與未來

2015-08-11 05:40

? 人氣

再回過來看臺灣課綱爭議,筆者認為如同希債風暴,不可能簡化為是非題,甚至不可能馬上在戶外倉促滿足學生訴求,一定像歐盟不斷的談判會議一樣,最終必須經過專業理性的溝通討論才能達成。筆者認為部長的出面帶來上桌討論的契機,很可惜,學生浪費了機會,但好在後續又出現學生與部長會談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反課綱學生5日下午舉行記者會。(郭佩凌攝) (複製).JPG
反課綱學生5日下午舉行記者會。(郭佩凌攝)  

法治優先的對談

這次課綱爭議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筆者認為就屬學生與部長的對談了,免去支持者的鼓譟的干擾,雙方都是最核心的人物直接對話,最能直接傳達彼此的理念,也有機會就爭議直接對峙。

 

在討論對談之前筆者還是想把焦點暫時移到歐洲,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七月初出席一場線上直播的公民對話活動,一名黎巴嫩難民學生因為居留期即將到期面臨遣返的命運,在對談中直接向總理梅克爾傾訴。梅克爾回應,政治有時候很困難,德國沒辦法收留所有難民,有些人必須回去。而後上前給學生安慰。這在國際引發了正反兩邊的意見。筆者認為雖然不近人情,但以國家領導人的身分及法治的觀點上,是非常得體的作為。

 

再轉回國內課綱爭議,學生的觀點是程序不符合正義;資訊不夠公開透明且法院要求教育部公開相關資料;召集人的身分敏感及微調課綱的動機不單純;學生已經抗爭那麼久了,希望對方站在教育的立場給大家交代。教育部的觀點是監察院查無不法;除了個人記名意見及委員名單外所有會議紀錄都已公開、課綱審議有數百位委員參與,不要只關注特定人士,並希望回歸教課書內容是否有爭議的點。沒有共識,各說各話,最後不了了之,應該是意料之中,因為雙方都堅持己見。

 

平心而論,整場會談部長只用一個論點就得以站穩:過程合法不違法。所以學生在做意見陳述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類似「我們尊重法律的判決,但是......」的字句,「但是」的後面可能接:「但是」我們認為程序有瑕疵;「但是」我們認為這不夠公開;「但是」我們已經抗議那麼久了,教育部應該展現一點誠意;「但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應該怎樣怎樣;「但是」人民對政府已經不信任了,所以應該怎樣怎樣。筆者認為台灣是法治國家,政府要依法行政,所以在這一點就算筆者與社會大眾都認為課綱需要暫緩的狀況下,學生的論點在法律面前還是站不住腳,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於法有據才有力量

關於反課綱的未來,筆者認為公民運動要成功絕對不能只依據感性訴求或只點出部分爭議,也要有法律的支持。既然教育部一直認為自己沒有違法,且引用了監察院去年的判決,當學生認為一直有新證據顯示課綱有爭議時,那或許可以呼籲監察院或是司法機關重新調查,讓反課綱議題可有更多法律上的支持。目前反課綱議題上,於法有據的只有判定教育部敗訴應該公開相關資料的案子,但在還能上訴的情況下,最後結果也在未定之天。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想想,希臘的債務問題在希臘政黨輪替之後也是經過了數個月的討論,甚至每場動輒數十小時的煎熬會議才有一點曙光。再者,許多政策的制定是在各方角力下進行,也在各方互相妥協下完成,很難有一方完全勝利。學生們絕對不要因為這數月的抗爭與兩小時對談的結果不理想就灰心喪志,這一連串的行動已經值得社會大眾給予肯定了。未來還需要藍綠一同放下意識形態的對立,讓各方專業能在法治的基礎上讓臺灣有更適合的課綱!

*作者為暨南大學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