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日本沒有那麼美好,也沒有那麼恐怖」東大教授阿古智子談「不成熟的民主國家—日本」

2018-11-06 11:40

? 人氣

阿古說,像她一樣關切中國人權問題的日本研究者,往往都是右派,但這些人的問題是,常常利用研究成果煽動對中國、朝鮮的仇恨,進而歧視這些國家,這也是她無法贊成的還有一些日本右翼常跟台灣獨立派合作,過度美化日本。阿古教授笑著說:「日本不是那麼美好的國家,有很多問題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阿古教授認為,日本的民主主義之所以不成熟,是因為缺少能夠獨立思考的年輕人,這一點要仰賴教育的變革才能逐漸改善。至於左右之間、或者不同立場的碰撞,則牽涉到彼此是不是能夠理性溝通、超越自己的局限。她在演講中也提出四個建議:盡量客觀了解道德觀的衝突、面對事實、尊重專業主義、維持耐性。她最後呼籲,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主體性,要小心可能會利用你的勢力,每個人也要堅持誠實的態度,不要只是考慮自己利益為主的那種立場。

阿古智子。(李忠謙攝)
阿古智子。(李忠謙攝)

阿古教授表示,戰爭是人類的災難,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這種災難是怎麼發生的,否則戰爭還會再發生。現在日本的媒體時常強調中國與韓國的缺點與反日情緒,這難免讓日本的年輕人不高興,覺得中國與韓國為什麼這麼仇日。與此相對,阿古說,東京大學跟北京大學不久前辦了一場研討會,討論社會弱勢的問題。北大學生的程度非常好、討論能力非常強,但他們說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非常好,反倒是沖繩人沒有少數民族地位,總是遭到歧視。阿古也批評,北大學生的觀點太過簡化,這一定程度都是受到媒體與宣傳的影響。

對待戰爭責任,德日為何不同?

對於日本人不願意承認戰爭責任的問題,阿古說也有很多日本人承認戰爭的責任,日本政府(尤其是社會黨執政的年代)過去也曾經道過歉。至於為什麼日本與德國對待戰爭責任的態度有所不同,阿古認為跟冷戰時期的局勢有關。日本選擇跟美國合作,站在資本主義陣營反對共產主義,這一點跟台灣很像。阿古說,台灣人會那麼喜歡日本,其中也有冷戰的因素。德國在戰後隨即開始賠償、教育的工作,但是日本戰後跟中國分屬兩個陣營,就沒有很好的處理這一件事。70年代的中日交流與友好並不是民間自發,而是雙方政府基於外交需要所營造出來的,戰爭的相關問題還需要民間與政府一起努力,民主國家也應該一起合作對抗反民主的因素。

採訪側記:日本人(該)是什麼樣子?

在阿古教授的演講之前,現場先播放了一支紀錄片—《石原莞爾將軍:發動戰爭的男人》,講述「大東亞戰爭」的理論指導者石原莞爾中將的故事。正當觀眾沉溺於一位日本將軍發動侵略的理論與現實之中,一位個子嬌小的東大教授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剛才看了這個紀錄片以後,我自己作為日本人,覺得有一點害怕、有一點恐怖。」

這位教授正是當天活動的主講人阿古智子,她說,日本人並不常看這樣的戰爭紀錄片,日本的小孩子也不怎麼有機會看,所以覺得比較恐怖。從這個看似閒聊的開場,卻點出了一項事實。距離今日已超過7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沒有多少人真的親身經歷。而日本人與台灣人對於中日戰爭的面貌與記憶,在不同的歷史教育與政治宣傳之下,真的會指向同樣一組歷史事件嗎?

年齡在73歲以下的中日民眾,其實就根本沒有機會親自見證二戰,大家都免不了是透過教科書、各種媒體與口耳相傳,來理解中日戰爭。作為日本的鄰國、以及曾被日本侵略與殖民的國民,看了講述日軍參謀如何謀劃發動侵略戰爭的紀錄片,感覺當然不怎麼好受,現場也有好幾位聽眾表達了對強大日本的恐懼、以及對日本可能再次侵略鄰國的擔憂。

經常造訪中國、先生也在北京擔任駐外記者的阿古教授說,台灣人對日本的印象讓她很意外,日本人沒有那麼厲害、那麼團結,但她也希望日本更多些靈活性,不要只知道服從與守舊。透過紀錄片所展現的日本將軍形象,跟眼前這位實際站在眼前的日本學者,那個才是我們印象裡的日本人?那個才是日本人的真面貌?除了阿古所說的「日本也有各式各樣的人」,也如同現場一位聽眾所說的,阿古教授給人的感覺「是個不太像日本人的日本人」,如果有更多像阿古教授這樣理性的聲音能夠發揮力量,也許日本的鄰國也不用在二戰已經結束的七十多年後,還要繼續「抗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