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兩度拒絕蘋果收購的Leap Motion

2018-11-07 05:50

? 人氣

對於眼見公司遲遲無法實現營收成長的員工來說,在這個時間點如果能夠被蘋果收購,不只可以保住工作免於失業,而且還可以在履歷上追加一條「被蘋果收購」的榮譽標章,自然值得擊掌慶祝。但就在併購案預定完成的幾天前,蘋果撤回了提案,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原因(又)是跟兩位年輕創辦人的不成熟行為有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熟知科技公司併購新創新聞的部分讀者來說,$30M到$50M對於帳面現金超過$200B的蘋果來說根本是滄海一粟,就算創辦人性格乖張,花這點小錢把一直想要的技術和專利買進來也值得,何必五年內二度提親、花了一堆時間盡職調查後,卻在最後關頭撤回呢?人家臉書花$2B買沒啥營收的Oculus VR,谷歌花$3.2B併購據說營收不怎樣的Nest,眼睛都沒眨一下。

事實上,這正是軟硬體整合的蘋果和純軟體起家的谷歌和臉書在併購策略上最大的不同

谷歌和Facebook的軟體平台各自在搜尋和社群網路的領域取得獨佔,每天開門現金就一直滾進門,是十足的凱子爹。因此當它們出手併購硬體公司時,往往都像中國富二代走進巴黎聖奧諾雷街上的精品旗艦店一樣,豪不手軟。

谷歌日前才剛慶祝20周年,但如今在市場上卻也面對更大的挑戰,與其他科技龍頭已展開正面交鋒。(資料照,美聯社)
「谷歌和蘋果的軟體平台各自在搜尋和社群網路的領域取得獨佔,每天開門現金就一直滾進門,是十足的凱子爹。」(資料照,美聯社)

但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家深口袋的併購常客,併購硬體公司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只往往付出的價格過高,得到高價格併購的新創團隊也會因此拿翹,反而無法順利和臉書和谷歌公司順利整合,或者失去動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下陷入落後。

反觀蘋果,儘管是軟硬體整合大廠,營收卻幾乎都來是硬體。不管是創意人賈伯斯或者營運專家庫克,都是緊盯著硬體的產品售價以及製造成本,辛辛苦苦地打下蘋果現在的帝國,堆疊出帳面上那驚人的現金。因為這種根本上與凱子谷歌和臉書不同的賺錢方式,蘋果甚少亂花大錢買新創,而併購後的整合更是徹底執行到底。

舉例來說,蘋果在2008年以$278M併購P.A. Semi,當時首代iPhone問世才滿一年,但不同於傳統手機公司仰賴晶片大廠供應晶片,真知灼見的賈伯斯已經預見到自己擁有系統單晶片對於iPhone能夠帶來的競爭優勢,因此出手併購P.A. Semi。2010年他進一步花$121M併購了總部在奧斯丁的低功耗ARM處理器晶片專家Intrinsity,同年發表撼動智慧型手機市場的iPhone 4裡面就搭載了Intrinsity團隊為蘋果開發的首代自家Apple A4處理器,從此開啟了蘋果A系列處理器輝煌的歷史,並為公司帶來其他只能仰賴三星或者高通處理器的安卓手機製造商所沒有的「不公平的優勢」(unfair advantage)。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