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國外宣布退位、國內政客那著權力博弈⋯百年前的德國,從混亂中長出了什麼?

2018-11-06 11:52

? 人氣

1918年11月10日,柏林市中心的示威民眾。(圖/德國之聲)

1918年11月10日,柏林市中心的示威民眾。(圖/德國之聲)

1918年11月,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不僅終結了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極其深刻地改變了德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格局。百年後的今天,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為此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18年的秋天,德意志帝國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四年有餘。之前的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如此血腥的戰爭。比如,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45萬德國軍人、40萬英國軍人、20萬法國軍人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內傷亡。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安妮日記》作者的父親奧托·弗朗克(Otto Frank)也分別以德軍士兵以及德軍軍官的身份參加了此次戰役。在參戰德國軍人中,猶太人數量超過10萬,許多人甚至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自願報名參軍。

到了1918年的10月,德國的盟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已經宣布停戰投降,奧匈帝國甚至宣告解體,並在11月3日與協約國簽訂停火協議。德國國土雖然沒有受到戰火的直接波及,但是卻也因長年戰爭導致經濟凋敝、民怨四起,因營養不良而死亡的德國人數量高達70萬。

帝國議會內的最大黨派德國社民黨想要利用這一形勢爭取更大的權力,黨主席埃伯特提出,應該讓德國人民來決定國家的下一步走向。左翼激進派更是要求帝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但是後者顯然沒有這一打算。

自殺式命令點燃革命

德軍最高統帥部仍然不願意承認戰爭已無獲勝希望。10月底,他們下令德國艦隊向擁有絕對優勢制海權的協約國海軍發起進攻,這引起了早已厭戰的海軍士兵的騷動,並點燃了革命之火。

前線的士兵仍然在戰鬥,後方的軍隊卻成建制地宣告起義,他們與忍飢挨餓的德國工人團結起來,將革命傳播到全國各地。

時任帝國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已經無法控制局勢。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則表示,除非德國皇帝退位、改制共和,否則協約國不會同意與德國停火。

1918年11月9日,大量民眾走上柏林街頭進行抗議示威。一片混亂中,馬克西米利安首相宣布皇帝退位,並且將自己的權力也移交給德國社民黨主席埃伯特。後者的同僚謝德曼(Philipp Scheidmann)則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的陽台上向民眾宣布:「德意志共和國成立了!」而幾乎在同一時刻,共產主義者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則在不遠處的皇宮宣布「德意志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11月10日,正在比利時境內德軍總部的威廉二世喬裝打扮,前往中立國荷蘭。憑借與荷蘭女王的交情,他在荷蘭獲得庇護,度過餘生。事實上,他親自簽署退位聲明是到了荷蘭之後的事情。11月9日身處柏林的首相究竟是自行宣布皇帝退位,還是事先接到了威廉二世的指令,歷史學家一直對此存在爭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