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觀點:除了假新聞,還有偽科學的掠奪型期刊

2018-11-05 06:50

? 人氣

諷刺的是學術界另外一端的頂尖期刊,近來也加入了「掠奪」學者的行列,《自然》、《細胞》、《科學》三大期刊雖然有嚴格的同儕審查制度,但也不約而同地向作者索取價格不菲的計頁出版費,《細胞》第一張彩色圖片就要1,000美金,之後每張圖片275美金,為了一篇論文出版,可能需要支付5,000美金。研究者辛辛苦苦地做出研究發表,沒有拿到稿費,還要自掏腰包支付鉅額出版費用,最後再由研究者所屬大學花鉅額經費,買回自己學校教授的研究成果。雖然科技部或學校可能給予研究者獎勵金或研究經費,不一定都要研究者支付,但是知名期刊價格水漲船高,年年調漲,美國一所大學每年要向出版集團支付50萬到200萬美金的期刊費用,連財力雄厚的哈佛大學都感到吃力。這種買空賣空的學術生意,難怪全球壟斷的五大學術出版商蒸蒸日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研究著作和個人升等與取得研究資金的機會息息相關,在巨大的出版壓力下,研究人員皆極力爭取出版機會,對於臺灣學術界而言,英文出版儼然成為學者具「國際」影響力的指標,這也是掠奪型期刊在非英語系國家特別能夠吸引稿源的原因。還有少數學者聰明地將研究成果先以英文期刊出版,之後再出中文期刊,再集結專書出版,就像一部電影先轉成DVD之後,再轉到有線電視放映,仍是同樣的內容,但製造出研究者著作等身的假象,國家出錢所做的研究成果先分享給國際,再回到國內,是不是太過媚外?一篇論文三吃的作法是不是太浪費學術人力資源?難怪臺灣學術界難以培養真正的人才。

掠奪型期刊的存在滿足了學術界內部晉升的要求,卻造成科學誠信的重大危害,或宣揚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或為企業做置入性行銷,對於社會大眾造成更大的危害,如對特定社群的歧視、左右政治選情,或者宣傳某種新藥而讓大眾誤信「偽科學藥方」。

反擊掠奪型期刊的Sci-Hub網站。(網站截圖)
反擊掠奪型期刊的Sci-Hub網站。(網站截圖)

對於掠奪型期刊的反擊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斐里德·穆拉德、羅伯特·胡貝爾已對偽科學期刊盛行現象提出嚴正警告,加州伯克萊大學的謝克曼教授甚至創立一個開放獲取期刊《eLife》,獲得接受的論文可以免費出版,以對抗向研究者索取鉅額出版費的豪門期刊。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Alexandra Elbakyan更絕,創辦了Sci-Hub網站,提供全球學術工作者免費下載學術論文,雖然被五大壟斷出版商追殺,卻引起全球學術界一片讚聲。科技部的研究誠信辦公室在防範個別學者的不倫理行為之外,更值得檢討掠奪型期刊對於臺灣學術界「制度性的智產權侵害」,以及偽科學期刊的傳播對公眾造成的可能影響,才能防止臺灣科學界誠信的全然崩壞。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