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觀點:中華民國捍衛台灣的那些不流血戰爭

2018-11-04 07:20

? 人氣

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屏障,臺灣是中華民國的驕傲。。(顏麟宇攝)

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屏障,臺灣是中華民國的驕傲。。(顏麟宇攝)

國內有論者認為臺灣與中華民國應該分別論處,兩者毫無隸屬關係。然而放眼歷史與現實,中華民國除了收回臺灣、使臺灣人民從殖民地的次等狀態自由以外,更歷經一連串「不流血的戰爭」,在冷戰時代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捍衛臺灣人民與憲政制度,免於共產專制吞噬。

今天,中華民國早已與臺灣的命運密不可分,這場中華民國的臺灣保衛戰,至今也仍在持續…

「不流血的戰爭沈默無聲,有時比流血的戰爭還要殘酷凶險。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與臺灣的命運,時常在這些不流血的戰爭中被決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華民國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時,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將1895年4月(清光緒21年3月)因「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Treaty of Shimonoseki)而割讓給日本的臺灣及澎湖群島收回中華民族手中。

根據史料,在議和之際,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的大清帝國原本堅持,臺灣、澎湖群島與臺澎附屬島嶼,還有遼東半島都不應含括在《馬關條約》之中,當然這些堅持在國際政治現實之前還是枉然。

從日本收回被竊取的臺灣

外交,是不流血的戰爭;雖然沒有煙硝,卻可能同樣殘酷。中華民國的創立者在推翻大清帝國之後,受國際承認成為「中國」的合法代表,但並未如願透過外交手段收回臺澎等地,因為中國仍然四分五裂,西方列強也不願將已入口的肥肉(例如透過諸多不平等條約而取得的中國土地、租界與通商口岸特權等)吐出來。

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其實由袁世凱掌控,所謂的「收復臺澎」並不在袁政府的主要考慮之內。孫中山及國民黨友軍則依附在中國少數南方省份,並不廣受國際承認,直到1928年蔣介石率領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瓦解了掌控中華民國政府的直系、皖系、奉系北洋軍閥後,才取得統理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並獲得國際承認。

廣州越華路舉辦的國民政府成立典禮,原址為現今廣東省民政廳,該處曾是兩廣總督衙門。(維基百科)
廣州越華路舉辦的國民政府成立典禮,原址為現今廣東省民政廳,該處曾是兩廣總督衙門。(維基百科)

獲得國際承認是一回事,透過外交這種不流血戰爭的方式收復在列強手中的中華領土又是另一回事。欲振乏力的中華民國政府始終無法透過外交手段取回臺澎。最後被迫透過1937年至1945年的「中日戰爭」(我國亦稱「對日抗戰」)才收復臺澎等地。

「中日戰爭」後期,《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中、美、英三國)與《波茨坦公告》(Potsdam Proclamation,中、美、英、蘇四國)指出日本必須將臺澎等歸還中華民國。開羅宣言還稱臺澎等地是日本「竊自中國的」(”stolen from the Chinese”)領土。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於「中日戰爭」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才以戰勝國代表的身分取得對臺澎等地的主權與治權,宣布臺灣為中華民國的一省,並於隔年宣布臺澎等地居民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當時如英國、荷蘭、美國等有戰俘被加入日軍的臺灣人虐待,不願接受前述決定,英國甚至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將有嫌疑的臺灣人以戰俘身分送往英屬領地受審,但中華民國政府透過外交折衝,保護了居住在海外的臺灣人。在海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臺灣人,一下子從戰敗國(日本)國民變成戰勝國國民,只要不是曾對戰勝國人民有過不當行動的臺灣人,其人身安全與財產多受到了保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