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看課綱:黑箱‧異端‧互相洗腦?輪流洗腦?

2015-07-29 06:30

? 人氣

台灣當局固然得以便宜行事地宣稱自己「文化正統」的地位,卻也從而益形鞏固其「既不願統一、復不忍獨立」的尷尬地位;這個「維持不確定現狀」的態度影響普遍且長遠──直到1997年12月3日,李登輝仍然公開表示:「模糊就是我們的大陸政策。」也正因為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皆是模糊一片,且相互增益其模糊,遂於未來台灣的本土化潮流興起之後掀起了更為複雜的爭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由一種隱藏的共謀,台灣的政客和庶民顯然以「去中國化」為「本土化」的一個延伸,猶如嘉年華儀式高潮中必欲行之而後快的芻像焚燬。台灣── 一如在毛的「文化大革命」裡不時被斷章取義的文本,也一如在蔣的「文化正統」論裡不時被割裂、誤用的文本;從此也成為一個失去上下文、徹底與其體系斷離的存在。歷史將在日後被打造而於今日被預言:除了被壓迫的悲情與反壓迫的狂歡,它不容忍任何全面的真相,以及記憶。

事實上,這個長遠的背景一直未曾消失。台灣人不但接受了「誰當權誰革文化的命」這個邏輯,甚至在藍綠板塊各樹一軍之後,仍然本乎對方割裂、侵奪與縮減文化的手段,進行你死我活、此消彼長的零和戰爭。大眾也隨之而歡然迎接了一個潛在的規則:當我不喜歡誰當權的時候,這當權者所示意(或我假設其所代表)的文化,都應從歷史記憶中掃除。

歷史只是眾表同意的傳奇嗎?

我既非史學家、也沒有史學專業,從小學到中學,銘印(imprinting)甚深的兩段跟歷史有關的話語都出自小說家者言。我小學五年級讀高陽《李娃》序言,作者開宗明義就(引里巷俗談)表示:「歷史除了人名、地名,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地名,都是真的。」另一句則是托爾斯泰的銘言:「歷史只是眾表同意的傳奇。」(History is nothing but agreeable legend.)坦白說,兩番話都有些犬儒況味,似乎頗合於漁樵看淡了萬般鼓角風月之後的虛無,甚至對於史實之「在否」都懷有根柢的質疑。

話雖如此,關於往古發生了甚麼?該如何關心?如何詮釋?如何解惑求真?以及如何與每一個現世的生命處境加以繫聯?縱使還夠不上「形成史觀」那樣偉大的智慧,說起來也夠嚴肅了───那是每一個人對於自我與所置身的時間長河點點滴滴的關係。學習歷史(甚至只是聽聽人名地名,了不起還都能把人名地名和之外的故事湊附得當)成了嚴肅的事。特別是當活在當下的個人都對整體社會「還稱不稱得上一個『整體』?」而備感焦慮的時候,歷史學科就顯得愈發重要起來。似乎偶一不慎,世代傳遞的信息便會遭到扭曲,人類便在教育的冶爐裡灰飛煙滅。這時你會不會想起另一個小說家說的話呢?喬治‧歐威爾在《1984》的扉頁上說過的:「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歷史的詮釋掌握在後人手中,而且顯然是擁有權力的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