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課綱微調爭議——學生寫錯字,曹操怎麼看?

2015-07-27 18:02

? 人氣

作家張大春這幾天為了「一字之差」,捲入了一場他自己始料未及的是非之爭。張大春幾天前在臉書轉貼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反課綱抗議學生,將「撤回課綱」的「撤」,寫成了「撒」。在這之後,張大春的臉書湧入許多網友,多半批評他拿錯字當藉口,堵塞學生行使表達意見的權利。對此張大春在臉書接連發文表示相當冤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大春或許至今仍不明白為何只是指出錯字,卻犯了眾怒。但網友們憤怒的並非是張大春,而是一種「風氣」。這種風氣是一種「在小事上計較,在大事上迷糊」的風氣。

同樣是寫錯字,相傳三國時代的曹操,至今留下的唯一真蹟,是一副石刻,上書「袞雪」二字。據說曹操當年想寫的實際上是「滾雪」,但不知是什麼原因,竟忘了加三點水。當代學者有人替曹操緩頰,考證古代「滾」、「袞」是通同字者有之,說那題字其實是後人偽託曹操者有之。但傳說中,當事人曹操卻對錯字不甚在意,只幽默的說了一句「一河流水,豈缺水乎?」

上面曹操的小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民間傳說。但這小故事卻反映了,漢末三國時代的時代風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晉朝的裴松之引述《曹瞞傳》,談曹操的真實性格其實相當「不拘小節」:

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

跟現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真實的曹操其實不太有威嚴。喜歡音樂,常熬夜看藝人表演。穿著也很輕鬆,跟人聊天時喜歡說笑話,跟朋友嘴砲鬼扯蛋。常常笑的前翻後仰,弄到衣服都沾到盤子裡的湯汁跟飲料。

但是這樣的曹操,遇到軍政大事時卻是嚴肅果斷,往往不留情面。但這恐怕不只是曹操性格如此,而是當時整個時代的流行風氣。曹操的敵人,東吳的「孫權」,喜愛讀書。東吳的使節趙咨到魏國時,魏文帝曹丕問他孫權愛不愛唸書,趙咨回答:

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間,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趙咨說孫權讀書首重「藉采奇異」,也就是孫權喜歡大量閱讀,而且讀書只抓重點,不喜歡管細微的字句差異。而孫權自己勸部下呂蒙讀書時,也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孫權認為讀書的重點是瞭解古人做事的智慧,而不是學博士學者那樣摘章逐句的研讀經典。

由此可見,不論曹操、孫權都是「宏觀大略,不拘小節」的人。這樣的人只在乎事情的大方向有沒有出錯,而不會計較細微的問題,自然更不會去關心錯字。相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把日本拖入敗亡深淵的東條英機,就是一個細節至上,對大局卻糊糊塗塗的人。東條英機在戰爭時,會為了看東京民眾有沒有遵守節約令節省物資,而跑去翻看民宅的垃圾桶。但當石原莞爾向他說明戰線拉長會對補給造成嚴重負擔時,東條英機卻含混其詞的用精神戰力的說詞蒙混過去。石原莞爾最後氣的罵東條英機是「東條上等兵」(意思是東條英機的才器僅止於成為一個優秀的士兵)。

張大春長期關心錯字,並非只是針對課綱爭議而來,因此被網友抨擊,不免感到有些委屈。但今日網友會對張大春的意見表示憤怒,憤怒的對象並不是張大春,而就是那種「在小事上計較,在大事上迷糊」的風氣。

不過張大春倒也不必難過,因為他兒子在底下的發言,足以抵銷張大春所蒙受的批評。《易經.蠱卦》有言:「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父親雖然蒙受恥辱,但兒子卻出來替父親洗刷,雖然艱辛,但最後還是能轉禍為福得到吉祥。《孝經》也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張大春有這麼一個好兒子,何必要在意網友的批評?

*作者為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所碩士在學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