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IPO揭穿了新創估值的國王新衣?

2015-07-24 06:50

? 人氣

而更真實的狀況中,清償優先權會以更複雜的方式出現,很多時候甚至會大幅度保障後期投資人一個最低水平的獲利,也就進而損害舊有投資人的利益。但老話一句:這些都是在募資時就所有新舊股東都同意的,基本上是願打願挨,大多數時候也都是好事(新創獲得可以加速成長的大額資金),而非佔人便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面這串解說裡,其實隱藏了所有這兩年來雨後春筍冒出來的獨角獸和(作者獨家稱呼的)爪哇犀牛的估值真相:後期鉅額私募輪的估值並不是真正的估值,必須要扣除特殊條款(包含清償優先權)所意涵的價值,才能反映出舊股東手上既有股票的新估值。

以清償優先權來說,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賣權(Put option)」——如果新創營運持續創新高,以致於上市市值夠高,那大家就相安無事,一起照股權比例分享利益。但如果營運不如預期,導致上市時有效股價其實比E輪股價還低,那麼E輪投資人就可以執行「賣權」,拿回本金(相當於賣權的執行價),舊投資人則必須承擔多出來的額外成本。

金融理論告訴我們,不管是賣權或者是買權(Call option),不管未來執行價和現在股價的高低關係,選擇權的價值永遠大於零,因為它是一種可以根據未來結果決定是否執行的「權利」,不是「義務」,持有這個權利永遠比沒有這個權利來得有利,因此這個權利本身的價值在抵達執行日之前永遠是正的。

回到Vber的E輪募資,當時的E輪投資人花十億美金買到的不僅是10%的股權,還包含一個賣權。換句話說,舊的投資人額外承受了這個賣權的成本,因此真正的E輪pre-money估值為:$10B – ($1B + 賣權價值) = $9B – 賣權價值 < $9B。

也就是說在這種具有額外條件的後期私募輪中,舊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並不是等比例上升的——正所謂「所有股票生而平等,但有些股票比其他股票更為平等」。

那問題就來了,一般的狀況下新創後期鉅額募資輪中,這個稱為「清償優先權」的賣權到底價值多少錢、也就是舊股東到底多承擔多少額外成本呢?坦白說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因為如果說上市公司股票的選擇權已經很難估值,風險新創的股權由於低流動率、高特殊性,其相關的選擇權更難以估價。

但矽谷大部份的風險資本家其實私下都同意,這兩年雨後春筍的鉅額輪那些天價估值真的是「僅供參考」,未來上市時就算打三折到五折也都不會讓他們太意外。就像Box上市時打了快三點五折,雖然這未必代表舊股東一定賠錢——他們前一輪進場時的估值可能低更多——但我們可以很確定的說,儘管這兩年在美國和中國的新創天價估值風起雲湧,但IPO那天的來臨,我們就會看到國王倒底穿了新衣沒。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