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緊張,北京宣傳機器馬力全開:毛澤東死灰復燃、經濟新聞報喜不報憂、直接洗腦美國民眾

2018-10-27 08:10

? 人氣

中國新聞網站的財經報導(網路截圖)
中國新聞網站的財經報導(網路截圖)

推進在美國的宣傳  更具針對性和政治性

9月底,印刷版《得梅因紀事報》包含了由中國官媒《中國日報》付費出版的四個版面《中國觀察增刊》。儘管類似的增刊在像《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主要報紙上已經行之有年,但是《中國觀察》出現在愛荷華州還是首例。另外,宣傳的內容比以往《中國觀察》的特寫文章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政治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與以往宣揚「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或是中國某省良好的投資環境不同,增刊頭版有兩篇文章,一篇描述了貿易戰如何傷害了美國大豆農民,另一篇則宣傳一本新書,內容是有關習近平年輕時在愛荷華州度過的時光。在這份增刊之外,中國駐美大使還在上個月高調接受了兩次媒體採訪,分別針對左傾和右傾受眾——10月3日是「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PublicRadio)的採訪,而10月12日則接受福斯新聞(FoxNews)的採訪。

儘管《得梅因紀事報》增刊非同尋常,但這並非中國官媒首次針對大豆農場主來影響美國選民。7月,央視旗下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播出了一個兩分鐘動畫,內容是有關貿易緊張關係對大豆產業造成的影響,並在結尾提出問題:「一旦錢包縮水,選民們還會(在2018年的期中選舉)支持川普和共和黨嗎?」

「回應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找到《中國日報》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向美國司法部提交報告中獲取的財務資料,其中顯示北京在美國宣傳攻勢的規模。自2017年1月以來,這家報紙的發行公司已經花費超過1570萬美元來影響美國政策和輿論,而所有花費中有大約60%來自中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登記人。2017年,《中國日報》在花費方面名列外國資金的第九名,而在非政府機構中則名列第一。

正面影響恐怕微不足道  反而招致嚴厲批評

中共的審查和宣傳手段在中國境內已經壓制資訊流動,並在廣泛的議題上造成自我審查。但是這些手段也因為破壞官方言論的公信力而自食其果。央視對新疆所謂「職業培訓中心」的吹噓強化了這家電視台作為政府喉舌的形象,而加強審查經濟新聞則有可能升高人們對中國實際經濟狀況的擔憂。

在中國境外,北京的媒體活動或許更加容易事與願違。有不少觀察人士質疑在愛荷華州出版的《中國觀察》增刊能否收到預想的效果。愛荷華大豆協會(Iowa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里茲(Kirk Leeds)對記者說:「我懷疑會有多少農民或愛荷華人會被動搖。」同時,中國環球電視網的動畫影片在YouTube上只有21000次觀看,這在美國的媒體海洋中微不足道。

這些宣傳攻勢非但沒有說服美國受眾,反而招致了華府高層嚴厲批評,其中包括川普總統和彭斯副總統。前愛荷華州州長、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長期與習近平保持友好關係,他似乎也對《得梅因紀事報》刊登的《中國日報》內容感到震驚。在同一份報紙9月30日的一篇專文中,他批評中國「在我們的自由媒體上發布政治宣傳廣告」,同時還指出「中國最主要的報紙之一迴避了他發表這篇文章的要求」。

中國政府的媒體管控,長久以來一直對美中關係有負面影響,但是隨著宣傳和審查的持續升級,雙邊關係有可能變得更加不穩定。

薩拉.庫克是自由之家東亞資深研究分析員,《中國媒體快報》負責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