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緊張,北京宣傳機器馬力全開:毛澤東死灰復燃、經濟新聞報喜不報憂、直接洗腦美國民眾

2018-10-27 08:10

? 人氣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AP)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AP)

今年以來,隨著華盛頓與北京在貿易和拘留新疆維吾爾人等問題上摩擦不斷加劇,中國政府的宣傳和言論審查機構也在努力跟上節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尤其在過去的一個月,三個在中共媒體政策中已存在的趨勢變得更加引人注目:毛澤東時代的主題死灰復燃、與經濟相關的負面內容受打壓,以及直接向美國受眾傳達中國官方論調。

然而,儘管這些措施實現了某些目標,尤其在中國;但是它們同時也對中共在很多重要方面造成了不利影響。

習近平、毛澤東(美聯社)
習近平、毛澤東(美聯社)

自力更生」代表的毛主義復活

在中國領導人正在全力應付與美國的貿易戰帶來的經濟衝擊的同時,官方媒體也轉向重新強調「自力更生」。9月30日,官媒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專題報導了習近平在東三省的視察。電視報導和習近平自己的講話都強調中國在經濟上需要更加自力更生。這讓人想起在40年代革命時期、1958至1962年的大躍進饑荒時期和後來1966年至1976年文革時期最為耳熟能詳的論調。事實上,習近平探望農民的照片也與毛澤東當年那些著名的照片遙相呼應。

10月16日,黃金時段的央視《焦點訪談》節目聚焦在新疆發生的典型的毛澤東式的「再教育」運動。這個節目試圖將針對穆斯林少數族裔的拘留營描繪成有關愛、有人道甚至有空調的「職業培訓中心」。心懷感念的「學生」們在明顯事先排練的採訪中說,他們獲得了提高他們普通話水準的機會、學會了像縫紉這樣的新技能,以及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避免「宗教極端主義」,最後還說「黨和政府挽救了我。」

中國大肆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甚至讓他們的下一代成為「有爸媽的孤兒」(AP)
中國大肆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甚至讓他們的下一代成為「有爸媽的孤兒」(AP)

經濟新聞報喜不報憂「唱衰中國」是最不可接受的紅線

有關當局一直積極干預有關中國經濟形勢的新聞報導,打壓所有負面消息。例如,9月11日,著名門戶網站網易被迫暫停其財經新聞頻道的更新。這家公司宣布進行深刻的「自我批評」並將對網站內容進行全面「整改」。與此類似的,9月26日,網信辦責令鳳凰新媒體的科技、新聞和財經頻道停播一個月,據稱是因為其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違反了政府允許的新聞分享規定。

9月28日,《紐約時報》報導說,它拿到幾份中國政府給記者和新聞網站下達指示的副本,要求對經濟問題的新聞和評論進行「管理」。這一要求涵蓋了任何涉及潛在的經濟放緩、與美國的貿易緊張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普通民眾的負面影響的新聞報導。

對經濟新聞審查的突然加劇以前也曾經發生過。自由之家分析被洩露的政府言論審查指示發現,在中國股市遭遇暴跌的2015年,經濟問題是排名第二的被審查目標。但是,9月9日,香港《端傳媒》(Initium)的一篇文章採訪了若干位中國記者,記者們指出最近對經濟類新聞報導打壓很可能會是長期的趨勢。很多從事財經、經濟和商業報導的受訪者說,他們的調查日益受到越發嚴格的「控制」和「審查」。有些人還提到官方每日下發的審查通知需要手工抄寫以免洩露,每月還要接受網信辦的思想培訓。一名來自一家廣播電台的財經新聞記者解釋說,「『唱衰中國』是最不可接受的、一以貫之的紅線。」

中國新聞網站的財經報導(網路截圖)
中國新聞網站的財經報導(網路截圖)

推進在美國的宣傳  更具針對性和政治性

9月底,印刷版《得梅因紀事報》包含了由中國官媒《中國日報》付費出版的四個版面《中國觀察增刊》。儘管類似的增刊在像《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主要報紙上已經行之有年,但是《中國觀察》出現在愛荷華州還是首例。另外,宣傳的內容比以往《中國觀察》的特寫文章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政治性。

例如,與以往宣揚「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或是中國某省良好的投資環境不同,增刊頭版有兩篇文章,一篇描述了貿易戰如何傷害了美國大豆農民,另一篇則宣傳一本新書,內容是有關習近平年輕時在愛荷華州度過的時光。在這份增刊之外,中國駐美大使還在上個月高調接受了兩次媒體採訪,分別針對左傾和右傾受眾——10月3日是「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PublicRadio)的採訪,而10月12日則接受福斯新聞(FoxNews)的採訪。

儘管《得梅因紀事報》增刊非同尋常,但這並非中國官媒首次針對大豆農場主來影響美國選民。7月,央視旗下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播出了一個兩分鐘動畫,內容是有關貿易緊張關係對大豆產業造成的影響,並在結尾提出問題:「一旦錢包縮水,選民們還會(在2018年的期中選舉)支持川普和共和黨嗎?」

「回應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找到《中國日報》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向美國司法部提交報告中獲取的財務資料,其中顯示北京在美國宣傳攻勢的規模。自2017年1月以來,這家報紙的發行公司已經花費超過1570萬美元來影響美國政策和輿論,而所有花費中有大約60%來自中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登記人。2017年,《中國日報》在花費方面名列外國資金的第九名,而在非政府機構中則名列第一。

正面影響恐怕微不足道  反而招致嚴厲批評

中共的審查和宣傳手段在中國境內已經壓制資訊流動,並在廣泛的議題上造成自我審查。但是這些手段也因為破壞官方言論的公信力而自食其果。央視對新疆所謂「職業培訓中心」的吹噓強化了這家電視台作為政府喉舌的形象,而加強審查經濟新聞則有可能升高人們對中國實際經濟狀況的擔憂。

在中國境外,北京的媒體活動或許更加容易事與願違。有不少觀察人士質疑在愛荷華州出版的《中國觀察》增刊能否收到預想的效果。愛荷華大豆協會(Iowa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里茲(Kirk Leeds)對記者說:「我懷疑會有多少農民或愛荷華人會被動搖。」同時,中國環球電視網的動畫影片在YouTube上只有21000次觀看,這在美國的媒體海洋中微不足道。

這些宣傳攻勢非但沒有說服美國受眾,反而招致了華府高層嚴厲批評,其中包括川普總統和彭斯副總統。前愛荷華州州長、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長期與習近平保持友好關係,他似乎也對《得梅因紀事報》刊登的《中國日報》內容感到震驚。在同一份報紙9月30日的一篇專文中,他批評中國「在我們的自由媒體上發布政治宣傳廣告」,同時還指出「中國最主要的報紙之一迴避了他發表這篇文章的要求」。

中國政府的媒體管控,長久以來一直對美中關係有負面影響,但是隨著宣傳和審查的持續升級,雙邊關係有可能變得更加不穩定。

薩拉.庫克是自由之家東亞資深研究分析員,《中國媒體快報》負責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