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台灣,虛幻的超級創新國!

2018-10-24 06:25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雖然早已是「專利大國」,卻仍困於產業轉型提升無成,投資率年年下降,距離創新、創業大國更是遙遠。(資料照,圖/金屬中心提供)

作者認為,台灣雖然早已是「專利大國」,卻仍困於產業轉型提升無成,投資率年年下降,距離創新、創業大國更是遙遠。(資料照,圖/金屬中心提供)

當看到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把台灣與德國、美國、瑞士列為全球4個「超級創新者」,大部份人的反應該是既喜又會自問:台灣「承擔得起否」?至於急著表功的政府部門,則可稍有耐心一點,不必急於表功,因為跟你們關係不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得分80分遙遙領先,台灣是超級創新者?

WEF今年公布的競爭力報告,是採取不同於過去的項目與標準,號稱「4.0版指標」,台灣在140個受評比國家及地區中,排名13名,在亞太排名是第4名,次於新加坡、日本、香港,領先澳洲、韓國及中國。重點在創新能力的評比上,台灣遙遙領先:這個項目滿分100分,全球評比的中位數為36分,有3/4的國家得分低於50分,只有包含台灣在內的4個國家得分高於80分,因此是「超級創新者」(superinnovators)。

蔡政府上台2年多,對國內產業的創新、年輕人的創業鼓勵有加,WEF這個結果似乎是一大肯定,因此,對此結果,國發會說,當前我國持續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落實推動5+2產業創新等政策方向,符合WEF全新評比所強調的工業革命4.0的精神。

不過,雖然蔡政府放寬限制、鼓勵創業與創新,對創業氣氛的改善有正面幫助,但卻與此結果關聯未必大。

評比的硬數據是 2015年以前,與蔡政府毫無關係

在WEF評比創新的各項指標中,如我國專利權數量、研發支出占GDP比重、以共同發明方式擁有國外專利權之數量等,台灣都居全球第5名或第2名。惟其採取的數據有的是2015年、有的是2012-2014年移動平均數據。蔡政府上台時間是2016年5月,這些數據顯然與政府的獎勵新創沒啥關係。

至於屬這2年調查的其它項目則是以問卷方式取得,蔡政府的鼓勵新創所創造的氛圍比有助問卷結果。但整體而言,政府要把台灣被評為「超級創新大國」,歸功於政策奏效,是有不少不盡實在之處。

再拉長時間看,必須注意的是我國專利權數量、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名列前茅,並不是這幾年才發生的事。如果拿全球專利權最重要的主戰場美國來看,台灣在2000年後,在美國申請專利權數量就已躍居第4名,排名在台灣前面的是美、日、德。6年前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就已指出,台灣在美國註冊之專利的數量,平均每百萬人擁有之發明專利數高達355.7個,高居全球第一,優於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

蔡英文強調,要讓國人都知道,「5加2產業創新」是「玩真的」。(圖/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強調,要讓國人都知道,「5加2產業創新」是「玩真的」。(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早已在名列專利申請大國但未成為創新大國

更深一層的看,台灣雖然身為專利權大國已十多年,但至今仍困在產業轉型困難、新創低迷,甚至在技術上還是一個淨輸入的國家,每年對外繳交的技術權利金超過千億台幣,比國家的科研費用還多。台灣並未因十多年來累積的專利權數量成為創新大國,產業附加價值也未提升、甚至出現下降現象。

原因在:數量不等於質量,台灣專利權量雖多,含金量卻未必夠高。申請專利的大戶主要是台積電、鴻海、廣達等大型科技公司,許多專利權是牽涉到製程。讓企業在製造上保持領先優勢;也許已足以成功的築起更堅固、更難跨越的「護城河」,不過,卻也缺乏大的突破,及重要技術能帶來的金流─如早年的IBM、微軟,今日的安謀、高通之流的科技企業,可以全球走透透的到處收錢拿授權費,因為大家都「跨不過」其專利帶來的門檻,非繳交權利金不可。

除了專利權的質不如量、含金成份待提升外,專利要發揮實效、創新要展現成果,關鍵在落實、推廣─即所謂的實際運用與商業化,否則可能變成只是專利局頒發、一張鎖在保險箱中的證書罷了。台灣在這方面明顯表現不佳,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說「商業化」結果有改善空間,恐怕還說得太客氣了。

專利含金量低、商業化能力差

一個技術,從實驗室中「誕生」,到最後能商業化、普及化,廣為推動發揮效益,是一段耗時多又漫長的路,且走不到商業化就夭折者居多。不論是專利或創新情況亦雷同─如果沒有找到殺手級的應用,或是有一個容易募集資金及友善的資本市場、找來有經營能力的團隊、甚至有一個足以用來「練兵」、養大企業的市場,不論是專利或創新,恐怕都未必能轉化為生產力的提升、帶動投資與經濟的能量。

台灣過去十多年,以申請專利權數量計雖然早已是「專利大國」,卻仍困於產業轉型提升無成,投資率年年下降,距離創新、創業大國更是遙遠,關鍵原因即在此。

評比佳與經濟表現時常背道而馳

國際上與國家競爭力有關的評比不少,各家專業程度與側重點不同,正確的看待心態應該是:評比差時不必懷憂喪志,務實面對檢討,有過則改無過勉之;評比佳也莫得意高興,因為那不能「變現」化為經濟成長,更可能是「名過其實」。台灣最重視的瑞士洛桑學院(IMD)的競爭力評比中,過去20多年來,台灣雖然名次有浮沈,但大部份時候是遙遙領先中國(只有2年被超越),領先韓國的年份亦居多,但20多年下來,台灣經濟表現、進步速度,明顯遠不如中、韓。評比名次佳,有何用呢?

你對台灣成為「超級創新大國」,還覺得如此值得興奮、驕傲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