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抨擊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所為何來?

2015-07-03 05:50

? 人氣

和信醫院(取自官網)

和信醫院(取自官網)

因為八仙樂園爆炸意外的急救醫療,近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成為一些人士抨擊的目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抨擊,有些是在網路媒體上開放給眾人閱讀的文章,有些是報紙上的報導。我想要將它們視為公共意見而對其提出商榷。

先說我發言的立場。之於和信醫院,我的關係有兩重:一是病患親屬;我分別陪伴過一位家人,及一位老師,在和信接受癌症治療。二是患者。雖然我非癌症病人,但我會去和信看某些專科的門診。除此之外我與這個醫院的經營者非親非故;而我的專業並非醫療,而是社會學。所以我的思考在前述個人經驗之外,比較是在於醫療體制、政策所製造的醫病關係的面向。而根據這些經驗與思考的角度,我可以明白的說,在我所能看到以及經驗過醫病關係中,這個醫院因為其經營者理念上的堅持,它的硬體及分工被建置起來的組織結構,可以讓其中的醫療人員,以一種比較「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式進行醫療。我認為和信醫院是一個好醫院。

這些抨擊文章中有些帶著,像是「和信是一家只收自費不看健保的權貴醫院」...的純粹造謠,不可理喻,我也略過不提。需要討論的,是在多篇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的,一種危險的論述方法。它們先是不知從哪裡借來「醫聖」這一說,尖刻諷刺地來製造該院院長言行不一的印象;再來是直接乎視該院從事發到今所做之種種說明,或者斷章取義的加以負面詮釋,繼續抨擊;最後則武斷而想當然耳的去認為應該如何如何...因此,這些抨擊實在讓人覺得失於情緒。

先說「醫聖」這個稱謂。這顯然不是因為這次事件才發明的諷刺,而是來自該院院長近年來對於台灣醫療教育,機構及政策之發言或是投書所產生的憤恨。那麼,在借用這個污名之前,是不是應該自問,該院院長這些意見是對是錯呢?放在台灣現有醫療政策與現實上來看,是否是一種理性的批判呢?而在該院的實踐上,是否言行一致呢?

對於上述的問題的回答,關切到作者拿「醫聖」這個稱謂放在其文章中,認真或是草率的程度。因為如果對於該院院長之前種種意見以及經營該院的作法,一概是報以不屑及反對的態度;是認真以「醫聖」這個稱謂來羞辱他,那麼,作者對醫療與醫療政策,醫病關係的看法,又會是什麼呢?是現有制度「存在即合理」的捍衛者嗎?而如果作者其實對這些問題其實沒有太多想法,哪豈不是失之草率?

就該院院長在報章投書的公開意見以及我自身的經驗來說,我認為,這個「醫聖」的稱謂如果存在,反而是因為該院之某些措施在台灣的獨樹一幟,而這些「標新立異」正可一定程度的指出現今台灣醫療現狀與政策的謬誤之處。舉例來說,除非這幾個月間有改變,和信的醫生拿的是固定薪水。而台灣的中大型醫院還有幾家是這麼做的呢?相對於固定薪水的,是依著績效浮動的薪水。問題是,對於多數台灣的公私立醫院,這績效是什麼?可恥的是,它常常指的是營利績效。處置人的病痛或生死而帶來的金錢收益,竟然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去影響一個醫療工作者的月薪!何以健保及絕大多數的台灣醫院可以制度性的,逼迫醫生時時刻刻去面對這種倫理學的兩難,在「對病人好」還是「對荷包好」之間糾纏呢?

同樣的,關於住院時每位醫護人員照顧的床數,門診時每一診可以看診的患者人數之限制...等等,如果和信醫院在這些地方是言行一致的,那麼長年堅持這種主張的該院院長被「封聖」的這件事情,尤其相對於其他醫院的作法以及如今越來越嚴重的醫病緊張,又該怎麼看待的呢?     

我不知和信的抨擊者到底如何看待。但拿「醫聖」一說放在他們的文章中,對於這麼多年來,和信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治癌中心醫院」?它的經營者,它的醫療團隊,職員...是否依著他們主張的原則去做好他們的工作?他們哪些地方足以叫台灣的其他醫療機構稱讚,而又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批評的...這些關於這個醫院以及當中的工作人員一直到這個事件發生之前的種種,顯然都不在這些作者的關切中;自然,在這次的事件中其經營者的應對方法是否與他們一貫對於醫療的態度前後一致,更是無所謂了。那麼,接著的「以人廢言」已經完全不叫人意外。

我要先聲明一下,缺乏急救醫療的專業以及對於和信內部的組織分工之全盤理解,我認為,對於該院經營者在這次事件中的應對方式之對錯,和信醫院內部的醫療及行政人員的檢討批判才應該是被期待有答案的地方!我在這裡要提出來商榷的,是在對於這樣一個事件,在公共討論容許的範圍,那些可以理性辯論之處。包含那論述產生的方式以及這樣產生的論述之危險。

我說這些作者「以人廢言」,因為他們對於該院近日之說明,理應可以一定程度釋疑之處視而不見。同時有些還毫無原則的運用抨擊武器。後者,以楊索【醫聖,條文是死的,人是活的】這篇文章為例。我雖不至於猜想那是刻意的扭曲,結果卻一樣叫人吃驚:作者珍而重之的註明「和信不要『自找麻煩』」是「(柯文哲語)」!然而,我們看到柯文哲對於此事的發言,如同「關鍵評論」上的報導。其說法是:

「有醫界認為,只要有基礎設備和護理師、醫生都可以處理基本的燒燙傷病患,和信的問題出在哪?柯文哲說,如果平常沒有在收,收進去還要再轉院,台語就叫做「牙給」(意指多此一舉)。比較理想的情況應該是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一開始就把病人送到該去的地方,這是最理想的。」

其他幾個媒體的報導,語意大致相同,所以風傳媒下的標題是「八仙爆炸案》為和信緩頰 柯文哲:送去又要轉院,多此一舉」到了楊文中,那語意不但不是緩頰,簡直像是柯文哲在諷刺和信醫院獨善其身!難道是柯文哲在別的採訪說的,而我們忽略了?否則,這實在不是文字工作者應該出現的錯誤!

因為這樣的立場與態度,所以一些很根本的事實這些作者也視若無睹。比如和信不是急救責任醫院這件事、比如對重症病人轉院的風險、比如和信醫院是個「癌症治療中心醫院」,他們治療的對象一樣是在與死神搏鬥...在五百多人受傷,怵目驚心的意外悲劇之中,不討論台灣重大意外急救醫療體系的問題、不是關心轉診機制,燒燙傷病床缺乏的問題、不是各個公共安全或是醫療主管機關是否失職的問題...這些作者全力抨擊的,是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跟該院院長。

這樣的議論方式,我認為有一個更大的危險,一個近年來在台灣的輿論產生過程中常見的危險;而這也許才是我覺得需要寫這篇東西的地方。那就是常常,一些想當然耳的意見,在強烈的義憤填膺中,迫使人們放棄「專業」的思考;有時,甚至因此造成更大的悲劇。我想到的是八八風災中墜落的救難直升機,在規定不宜起飛的天候下,為了救災,失事墜毀。我想到的是桃園六名消防員的喪生...這些巨大的不幸都是「專業」的思考會要他們去避免的;然而,讓他們行動的當下放棄「專業」思考的,又是哪些原因呢?抨擊和信的一些文章中認為和信的「應該如何如何」,認為醫院醫生就該怎樣怎樣...我認為是很危險的。除了想當然耳的意見,他們又常常以洪浩雲醫師的投書意見來非難和信醫院;然而對於與洪醫師相左的醫療工作者看法,為何又視若無睹了呢?

面對悲劇,面對共同的哀傷,義憤填膺的情緒,幾乎是一種必要。但是義憤填膺之後呢?如果根本找錯對象,那就連從悲痛中記取教訓而避免同樣悲劇再發生的機會都失去了。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