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聳動標題、誇張內容牽著走!美國傳播學者法莉教你打擊「假新聞」:多用大腦思考,提升媒體識讀能力

2018-10-21 10:10

? 人氣

20181019-美國《洛杉磯時報》前特派員、美利堅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麥姬·法莉(Maggie Farley)專訪。(甘岱民攝)
美國《洛杉磯時報》前特派員、美利堅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法莉(Maggie Farley)。(甘岱民攝)

引用匿名消息來源要有具體理由

法莉直言:「記者必須親自確認、查證資訊,有責任去追到最初的來源,當然這會需要花點時間。」她也理解媒體為了點閱率求快的心態,「短期來看確實會有好處(點閱率增加),但長期而言並非好事」,因為不僅助長錯誤、不實資訊流竄,也拖垮媒體信譽。法莉強調:「我不認為引述某人說法,或註明出處就是驗證,而是要去詢問、檢視最原始的資訊來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法莉提醒,若要保護消息來源,必須給出具體的理由,「可能因為工作關係而不能曝光身分,或是會有生命威脅,但媒體主管一定要知道消息來源」。對於記者可能為了擁有獨家而保密消息來源,法莉則說:「記者要有能力去辨識,究竟取得的是真實資訊,還是被人利用,避免被餵了不實資訊。」談到保護消息來源,她提到美國知名的水門案,「畢竟此事最後讓(尼克森)總統下台了」。

20180419-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19日出席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成立記者會。(顏麟宇攝)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年4月成立,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出席記者會。(顏麟宇攝)

不少線上協助檢視工具 學者:要善用腦袋

此外,媒體為了追求點閱率,不斷提供腥羶內容,或是拉廣告做業配,這些「報導」無益於閱聽大眾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法莉回應:「媒體必須時時自我提醒,要提供良好資訊,而媒體也要在業配文的標題上明確註記是廣告,且要讓讀者一目了然。」法莉也說,評論文章的標題同樣放上明顯註記,有助於讀者清楚辨識評論與報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7月底才上線運作,法莉強調,「這起步並不算晚」;只是事實查核工作耗時,無法即時對不實資訊做出回應,導致不實資訊在查核、驗證期間早已擴散,「事實查核中心可以先快速做回應,提醒資訊待查證,之後再補上完整查核資料」。法莉還提到「新聞守門員」(NewsGaurd)檢測工具,只要加入瀏覽網頁,之後搜尋的報導標題都會出現註記,並提供資訊為何不確實的理由。

「新聞營養」(Newstrition)也是實用的瀏覽器擴充工具,用來思考、檢視資訊是真是假。台灣大眾常用的通訊軟體LINE也有檢視資訊真偽的工具:「真的假的」(Cofacts),把有疑惑的資訊內容傳至「真的假的」,聊天機器人會依據內容做出簡單判別。儘管有如此多樣的科技工具協助民眾檢視不實資訊,但法莉用1句話做了總結:「我們還是要善用我們的腦袋。」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