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長跨海橋隧組合公路,為何不受香港人歡迎?港珠澳大橋引發的五大爭議

2018-10-19 09:19

? 人氣

(四)建築質量

官方多次重申重視大橋的工程質量,在監管方面會做到位,但過往發生了多宗事故,觸發了香港對大橋是否「豆腐渣」工程的討論,其中香港爆出石屎壓力測試報告造假案,一些技術員表明是為趕工而未跟規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今年4月,一張人工島防波堤「散亂擺放」的照片,引發輿論關注防波堤是否「被衝散」,官方與專家各執一詞,辯論工程設計是否合理。

香港媒體亦先後揭發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鋼筒移位出現「飄移沉降」、填海區海堤懷疑崩塌、旅檢大樓在大雨下漏水、機房冒煙等事故。當局均需要逐一澄清,指事件不涉及安全問題,在部分工程問題疑慮被傳媒揭發後,港府需要派人親身北上看圖則,令外界對香港能否監督大橋工程存在疑問。

BRIDGE
當局稱防波堤是刻意散亂擺放,但香港資深工程師認為這種做法只適用壽命期較短的大橋。

「工程質量是下降了,」工程師黎廣德說,香港近年的大型工程,港府監管比起以前「心態鬆弛」,往往要由傳媒揭發後,才交代事件,比較「被動」。

根據三地政府協議,大橋主體部分設計和施工規範、質量和技術標凖應符合大陸適規定,以「就高不就低」原則,適當吸納港澳的標凖。

工程師黎廣德說,所謂的「就高不就低」只是硬體設計方面的標凖,但程序、管理上並沒有「就高不就低」。他舉例,大橋工程透明度不足,一般以往香港工程項目會公布的資料,這次大橋三地合作的項目,就不一定會提供相應資料。

畢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雖然講求有三地參與,但領導和牽頭的也是大陸官員。港澳地區政府處於被動狀態,多次要向大陸方面查詢,才得到大橋的相關資訊。

香港媒體和立法會有其獨立性和問責的功用,迫使香港政府方面比大陸和澳門,提供更多有關大橋的資料,可以讓社會有更多資料,去審視和討論大橋的成本、成效、環保、工傷等各項爭議。

「回顧最大的教訓是,是跨境工程時,香港自己適用的標凖,包括管治方式,一旦受到政治體制的污染,就會很脆弱,」黎廣德說。

「如果說擔心效率,而減低民眾參與、減低透明度,這是非常短視。」

(五)環保

港珠澳大橋對環境最大影響是對海洋帶來的污染,其中要脅到瀕臨絶種動物中華白海豚。

DOLPHINS
環保團體稱,這些海豚因為工程而銷聲匿跡。

雖然港珠澳大橋局理局表示,已經採取緩解措施,例如禁止水底打樁、用海上設備消音、工程船要避開海豚熱點,來保護中華白海豚。但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的數字顯示,十年前香港水域偵測到的中華白海豚約有148條,但近年只錄得47條。

即使當局2016年才運作保護海豚的海岸公園,但這些海豚已經「一去不返」,甚少出現在大橋工程附近。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對BBC中文表示,填海令海豚失去了棲息地,而工程船或多或少造成海底噪音污染,影響海豚的溝通,這些失蹤海豚目前的處境並不樂觀。

工程師黎廣德說,當局為了保護海洋嘗試使用「不疏挖式填海」的方法為人工島填海,但由於香港從未試過在大型項目用這種方法,技術上未夠成熟,後來傳出淤泥未稱、鋼筒移位、人工島沉降(當局稱沉降速度符合估算)、海堤崩塌填海物料流入海洋的問題,反而令污染擴大。

他說,歸根究底,這是「政治凌駕專業」,政治方面為工程定下「死線」,規劃時間不足,以為可以新的技術突破環境的限制,但失敗過後,卻令大家承受超支、延誤、環境影響惡化的結果。

BRIDGE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