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划龍舟 竟然都不關屈原的事?

2015-06-20 09:00

? 人氣

端午節或龍舟競賽都與屈原無關?(取自推特)

端午節或龍舟競賽都與屈原無關?(取自推特)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故事流傳中,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也將划龍舟、吃粽子,還有從《白蛇傳》裡看來的掛艾草、菖蒲等驅蛇蟲等習俗流傳至今,但為何古人總對端午節的描述總較其他傳統節日少很多?其實端午節,根本不是紀念屈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起源疑點重重,「屈原」尤其可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跳汨羅江,於是才有端午節划龍舟等習俗」這個說法,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其實端午節在更早之前便已存在,他在《端午考》中設想,端午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東漢以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節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天文學家陳久金則認為,後世的端陽(午)節就是上古越人的年節,並提及越人「以銅鼓慶祝新年」的儀式也與端午節時間重合。這些想法都指出一個思考點:「端午節可能和屈原毫無關係」。

 

 

端午節的英文名為「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或許比較能夠接近這個節日真正的詮釋,首先,端午節存在著兩股暗流中爭鋒相對的力量。一股以「龍(舟)」為偶像,讚美拼搏、爭先,表現了立志在這個節日裡拔得頭籌的勇氣和氣勢。另一股力量雖然具體表現較多,但無疑都是在抵抗「端午」時節可能發生的「災難」,好比龍蛇、毒物的勢力。兩者的共同點,都圍繞著「龍(舟)」。

回溯2000年前的原始龍舟賽

為了分析這兩顧力量的起源,我們必須先忘記屈原,看看比他所處時代更早的龍舟文化。

在古代南方地區,有一種鑄造銅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雲南到兩廣、閩、贛都有保留(江西甚至有個銅鼓縣),甚至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都有。這些銅鼓的鼓面和鼓身保留了大量紋飾,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鼓身部分鮮明的「船紋」,考古學家聞宥、馮漢驥、汪寧生等人已經論證,這些船紋就是「中國普遍存在的龍舟競渡之俗的寫照」。

而這些2000年前的鼓紋所描繪的內容,其中,雲南著名漢代遺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戰船」形像是這樣的「船大而細長,首尾翹起,船首飾鷁鳥首紋,船上同向而坐四人。船首一人頭戴羽冠,羽冠向下,手執三角形器物,船中二人執矛,頭戴大羽冠,船尾一人執長槳,羽冠向下。」但古人划船何須用矛?

來自廣東南越王墓遺址出土的另一個銅提桶上也有類似紋飾,從這些古代銅鼓圖案顯示,華南古人坐著龍舟不是划船,而是拿著兵戰斧、弓箭,一邊戰鬥,一邊用俘虜的首級祭祀!

 

 

明末廣東詩人鄺露著有《赤雅》一書,書中記錄了大量明末時廣西民族風俗,其中一則生動描述了「桂北競渡」的情景,「桂林競渡,舟長十餘丈,左右衣白數人,右麾白旗,左麾長袖,為郎當舞。中扮古今名將,各執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敵,不返兵,勝則梟而懸之,鐃歌合舞。十年一大會,五年一小會,遇甲戌為之,有司毫不敢詰。」看來這些古人並不安於划槳,而是手持兵器,彷彿四處去尋仇,遇到仇家就砍人頭顱懸掛著鐃歌合舞,我們通常把這種習俗稱作「獵頭」,有趣的是,今日職場中「獵人頭」(Head-Hunting) 的本意也就是出自於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