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案過後,你還相信環評嗎?環團:政治過度干預,最終傷害的是制度本身

2018-10-15 08:20

? 人氣

「官方介入讓人失去信心」環團盼完善公民監督、防止行政濫權

過去的環評大會中,環保署只會有1人出席擔任主席、加上5名官方機關代表,而法定會議人數是11人,扣除主席通常會有6名民間委員與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環評委員會多年運作下來,其實已經發展出一套相互尊重、有所制衡、且以民間委員為主體的專業審查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當官方介入的手腳太過明顯,將會造成原先願意遵守這套機制規定的人喪失信心;蔡中岳形容,過去政治人物說尊重環評,民間會認為那是一套有專業審查的機制,「但今天你自己把尊重環評的尊重兩個字玩掉了,」他提到,即便政府持續強制介入環評來推行政策,「但你的公共政策如果連民意都不支持,你要怎麼去掌握下一個政權?」

20180906-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6日召開「核煤一家親!以核擋綠不可行!」記者會。(顏麟宇攝)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即便政府持續強制介入環評來推行政策,「但你的公共政策如果連民意都不支持,你要怎麼去掌握下一個政權?」(資料照,顏麟宇攝)

事實上,從國家擬訂政策、到提出計畫、再到各專案的執行,環評位於整體流程的中後端,環保署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組織,環評委員會卻握有否決權——環評委員甚至都只是兼職,讓一個案子到底執行與否的行政責任很大程度地被轉移到環評委員會。

「所以常常人家說環保署承擔太多不應由他來承擔的責任,這樣講是對的。」張譽尹說。近年各界無不期盼《環評法》大修,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聲音,聚焦於如何讓開發案審查的准駁權回歸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蔡中岳表示,若將審查的准駁權下放到各主管機關,那麼環團要針鋒相對的對象就變成開發單位的主管部門,相信環評的壓力會減少很多。只是從觀塘案再次看到行政部門直接將觸角伸進環評會議,蔡中岳認為,這清楚顯示開發單位或者主管部門,都只把環評當作環保的橡皮圖章,好像通過就代表環保。

20180905-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律師5日出席「能源要轉型,三接該遷址」記者會。(顏麟宇攝)
究竟做與不做的行政責任該由誰來擔當?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律師(左)說,當務之急是政府各部會都要循序漸進地培養永續發展的思維,內化環境保護的意識。(資料照,顏麟宇攝)

究竟做與不做的行政責任該由誰來擔當?張譽尹說,當務之急是政府各部會都要循序漸進地培養永續發展的思維,內化環境保護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擬定公共政策、決定任何公共建設的過程中,都應該建立人民可以充分參與的管道,蔡中岳強調,唯有透過完善的公民監督,才能防止行政部門的濫權。

行政干預影響環評審查,怎麼解?

對於如何減少過度的行政干預干擾環評的專業審查,有環評委員表示,不論委員會的比例如何調整,重點在於由誰來聘任,「環保署還是可以去找比較聽話的委員啊。」也有環評委員希望大會可以更加尊重專案小組本於專業做出的結論,即使大會不接受、也應退回專案小組再做討論,而非單純用投票來決策。

現行環評委員會由7名政府機關代表,加上14名學者組成;張譽尹從制度面的改革提出建議:例如再增加7席包含社會人文學者在內的民間委員、讓官派委員的人數比例從3分之1降到4分之1,並將法定出席成會的人數比例從2分之1調高為3分之2。他說明,如此儘管民間委員的意見不一,無論如何開會人數上民間委員會多於官派,有助於消除結構性的因素。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三名出席的民間委員。(甘岱民攝)
圖為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中3名出席的民間委員。(資料照,甘岱民攝)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保署長李應元出席會議。(甘岱民攝)
圖為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保署長李應元出席會議。(資料照,甘岱民攝)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團在環保署前抗議。(甘岱民攝)
圖為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團在環保署前抗議。(資料照,甘岱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羿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