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案過後,你還相信環評嗎?環團:政治過度干預,最終傷害的是制度本身

2018-10-15 08:20

? 人氣

近日中油觀塘案在環評大會上,不顧專案小組的決議,在眾多委員請假拒絕出席的情況下,強勢投票表決、翻案通過。期間歷經兩度流會,環保署長李應元10月3日針對「中油觀塘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進行審查,但因出席委員人數不足流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中油觀塘案在環評大會上,不顧專案小組的決議,在眾多委員請假拒絕出席的情況下,強勢投票表決、翻案通過。期間歷經兩度流會,環保署長李應元10月3日針對「中油觀塘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進行審查,但因出席委員人數不足流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中油觀塘案在環評大會上,不顧專案小組的決議,在眾多委員請假拒絕出席的情況下,強勢投票表決、翻案通過。期間經歷兩度流會,環團和不少環委一致認同此案受到的行政干預過深,最終更傷害環評制度長久運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公信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油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提高天然氣供氣來源與佔比,預備在桃園觀塘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在環保署專案小組初審中,生長7500年的藻礁、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瀕危物種紅肉丫髻鮫等生態保育問題,讓此案在專案小組初審膠著了一年半,最後建議退回。孰料從觀塘案被送進環評大會後,種種跡象都顯示政府與中油對於此案勢在必行。

20170808-桃園在地聯盟「請環保署立即撤銷或廢止觀塘工業區、工業港歷次環評處分」記者會,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呼籲珍惜保育類野柴山多杯孔珊瑚(右照)和珍稀植物的紅藻門(左照)。(陳明仁攝)
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瀕危物種紅肉丫髻鮫等生態保育問題,讓中油觀塘三接站案在專案小組初審膠著了一年半。圖為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呼籲珍惜柴山多杯孔珊瑚(右照)和珍稀植物的紅藻門(左照)。(資料照,陳明仁攝)

賴清德急轉彎 環團憂傷害環評制度

觀塘案第一次在環評大會審查時,不少委員便紛紛擔憂將會重演深澳案,故希望此案不應用投票表決、而要用共識決;觀塘案通過前,賴清德在立法院鬆口「觀塘上、深澳下」的「交換說」,通過後5天,賴清德與經濟部長沈榮津便稱已經盤點電力供需,宣布停建深澳燃煤電廠。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除了案子本身的結果不能服眾,更令人擔憂的是對環評制度本身的損傷。

行政院長賴清德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公然表示「縮小開發面積、迴避藻礁、力拼9月通過環評」,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認為,賴清德如此公開下令,就是觀塘案在審查過程中,受到嚴重政治干預的第一個徵兆。

後來中油果真兩次縮小面積,遷移原規劃在G1、G2藻礁熱區的設施,並從9月開始進入環評大會審查。9月12日,觀塘案第一次送進環評大會裡,次長級的官派環評委員全數出席;9月26日,時隔2年不曾擔任主席的環保署長李應元更親上火線主持會議。最後10月8日下午,全案僅歷經1個半小時的討論,環保署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投票箱,以7票同意票表決通過。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會後記者會,環保署長李應元講解員方案與修改後方案的差別。(甘岱民攝)
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會後記者會,環保署長李應元講解員方案與修改後方案的差別。(資料照,甘岱民攝)

張譽尹再指出,往常環評大會都在隔週三下午,一個月會召開兩次,因為民間委員不能派代表、必須親自出席,這樣的慣例可以讓民間委員提前安排行程;但為了觀塘案,環保署從9月26日到10月8日連續安排3次環評大會,讓委員們措手不及。雖然會後李應元駁斥了一切行政干預的指控,這些明顯的操作手段,仍令環評委員王价巨不禁在臉書上質疑:「政治力還不夠明顯?」

觀塘案過後,王价巨說,委員們嗅出政治干預的味道,會感覺自己已經無法發揮自己的專長為環評把關。「灰心是難免的,」他強調,環評大會是一個讓大家可以充分討論、交流的平台,倘若開發單位不願意認真回覆委員提出的意見,執意用上層的力量去闖關、湊足人數通過,這才是對整個制度最大的傷害。

「官方介入讓人失去信心」環團盼完善公民監督、防止行政濫權

過去的環評大會中,環保署只會有1人出席擔任主席、加上5名官方機關代表,而法定會議人數是11人,扣除主席通常會有6名民間委員與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環評委員會多年運作下來,其實已經發展出一套相互尊重、有所制衡、且以民間委員為主體的專業審查過程。

然而當官方介入的手腳太過明顯,將會造成原先願意遵守這套機制規定的人喪失信心;蔡中岳形容,過去政治人物說尊重環評,民間會認為那是一套有專業審查的機制,「但今天你自己把尊重環評的尊重兩個字玩掉了,」他提到,即便政府持續強制介入環評來推行政策,「但你的公共政策如果連民意都不支持,你要怎麼去掌握下一個政權?」

20180906-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6日召開「核煤一家親!以核擋綠不可行!」記者會。(顏麟宇攝)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即便政府持續強制介入環評來推行政策,「但你的公共政策如果連民意都不支持,你要怎麼去掌握下一個政權?」(資料照,顏麟宇攝)

事實上,從國家擬訂政策、到提出計畫、再到各專案的執行,環評位於整體流程的中後端,環保署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組織,環評委員會卻握有否決權——環評委員甚至都只是兼職,讓一個案子到底執行與否的行政責任很大程度地被轉移到環評委員會。

「所以常常人家說環保署承擔太多不應由他來承擔的責任,這樣講是對的。」張譽尹說。近年各界無不期盼《環評法》大修,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聲音,聚焦於如何讓開發案審查的准駁權回歸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蔡中岳表示,若將審查的准駁權下放到各主管機關,那麼環團要針鋒相對的對象就變成開發單位的主管部門,相信環評的壓力會減少很多。只是從觀塘案再次看到行政部門直接將觸角伸進環評會議,蔡中岳認為,這清楚顯示開發單位或者主管部門,都只把環評當作環保的橡皮圖章,好像通過就代表環保。

20180905-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律師5日出席「能源要轉型,三接該遷址」記者會。(顏麟宇攝)
究竟做與不做的行政責任該由誰來擔當?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律師(左)說,當務之急是政府各部會都要循序漸進地培養永續發展的思維,內化環境保護的意識。(資料照,顏麟宇攝)

究竟做與不做的行政責任該由誰來擔當?張譽尹說,當務之急是政府各部會都要循序漸進地培養永續發展的思維,內化環境保護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擬定公共政策、決定任何公共建設的過程中,都應該建立人民可以充分參與的管道,蔡中岳強調,唯有透過完善的公民監督,才能防止行政部門的濫權。

行政干預影響環評審查,怎麼解?

對於如何減少過度的行政干預干擾環評的專業審查,有環評委員表示,不論委員會的比例如何調整,重點在於由誰來聘任,「環保署還是可以去找比較聽話的委員啊。」也有環評委員希望大會可以更加尊重專案小組本於專業做出的結論,即使大會不接受、也應退回專案小組再做討論,而非單純用投票來決策。

現行環評委員會由7名政府機關代表,加上14名學者組成;張譽尹從制度面的改革提出建議:例如再增加7席包含社會人文學者在內的民間委員、讓官派委員的人數比例從3分之1降到4分之1,並將法定出席成會的人數比例從2分之1調高為3分之2。他說明,如此儘管民間委員的意見不一,無論如何開會人數上民間委員會多於官派,有助於消除結構性的因素。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三名出席的民間委員。(甘岱民攝)
圖為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中3名出席的民間委員。(資料照,甘岱民攝)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保署長李應元出席會議。(甘岱民攝)
圖為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保署長李應元出席會議。(資料照,甘岱民攝)
20181008-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團在環保署前抗議。(甘岱民攝)
圖為10月8日中油觀塘案環評大會,環團在環保署前抗議。(資料照,甘岱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羿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