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年觀點:讓社區電力盛放-綠能的草根基礎

2018-10-16 06:30

? 人氣

 都市建成區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提供社區自發自用。(圖為新北市波爾社區,台綠盟提供)

都市建成區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提供社區自發自用。(圖為新北市波爾社區,台綠盟提供)

西元2025年,台灣有50%再生能源由社區電廠與市民電力公司發出,各綠能社區電廠在偏鄉與部落盛開。台電忙著在社區辦理工作坊、中油則在各地建立綠能充電站,大學院校與民間組織合作培訓社區綠能人才,偏遠地區因再生能源重新獲得新助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想像成真。面對「非核家園」,調整能源供應結構已然迫在眉梢,其中再生能源所蘊藏的發展潛力,格外受到各界矚目。然而,社區綠能的草根參與途徑尚待開發,社區是個具有傳統又有想像力的字彙。如果,社區營造是深化草根民主的前提,而再生能源盤點就會是社區能源民主的第一步。大自然能源無所不在,在部落與農村有小/微水力、淺層地熱,還有大量畜產養殖與農作副產品可發展生質能,靠海村落及漁村有潮汐、潮流與波浪等海洋能,都是上天賜與的禮物。

社區綠能盤點

當前的要務是透過全國盤點(inventory),了解不同地方發展再生能源的各樣條件,降低社區參與再生能源的門檻。盤點是社區參與再生能源的基礎工作,針對微水力、生質能、太陽能與地熱等,具體評估、檢核與登錄,為下一階段再生能源設備的設置作準備。再生能源有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技術、法規、民意與商業模式。實際執行內容包括場址意願調查、用地調查、電廠成立、法規檢討及經費運用。進行社區基礎盤點,目的是將資訊普及化,讓再生能源落到鄉/鎮/區層級,促進社區參與。

社區能量(capability)比裝置容量(capacity)更重要。距離2025剩兩千多天,社區能源計劃是關鍵,以在地永續為根基經營。根據「能源轉型推動聯盟」所提出的「2017-2018年地方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摘要報告」,明確指出再生能源推動「常欠缺市民參與」。節能設備「多數依賴中央經費,自編常態資源不足」,如果始終還是維持以「中央補貼」作為思維和行動的主軸,地方很難有足夠誘因去摸索尋找最適合在地特色的能源發展策略,社區學習效果也很有限,更有可能如《地方創生》作者木下齊所說「補貼變毒藥」,癱瘓了地方政府及在地市民發動在地行動的能力。

台綠盟成員到社區盤點發電能源(桃園龍潭石門大圳)(台綠盟提供)
台綠盟成員到社區盤點發電能源(桃園龍潭石門大圳)(台綠盟提供)

從草根立場出發,目前的綠電躉購制度非常適合社區組織發展綠能。利用自然資源發電,創造20年的長期穩定收入,讓再生能源驅動地方創生(renewables-led place vitalization)。台南大武崙社區、彰化台西、日月潭邊以及桃園石門大圳,各地都有草根組織投入社區綠能。社區也需要專業者協助,對建築師、社區規劃師與有志從事社區綠能工作人士來說,有幾點提供參考。

農村生產活動的助力

首先必須說,再生能源是「社區生產活動的助力」,不該讓「設備優先」的思維,剝奪在地生產活動的內容及社區賴以為生的資源。目前,發展再生能源的陳情抗議活動,多來自於原來的農業生產被侵擾。無論是鹽灘地、埤塘發展太陽能,皆是設備優先的思維。土地出租給太陽能業者發電,租金當然較高,但也同時使原來的生產活動無以為繼,也無怪乎地方居民會反對。

2018年9月7日,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創會理事長陳仁達,於「小水力發電產業發展論壇」中分享。(台綠盟提供)
2018年9月7日,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創會理事長陳仁達,於「小水力發電產業發展論壇」中分享。(台綠盟提供)

日本311後,大批建築師進到鄉村用各種方式重建東日本,建築師洞澤正敏在過程中付出許多心力。他觀察日本農村的太陽光電設置,會先考慮農作物需要哪些波長的光線,農作不需要陽光的再用來發電。因此,太陽能業者研發出合適的光電模組,這樣一來不但促進產業研發能力,同時也能獲得當地認同。

目前,農委會正在試驗漁電共生的養殖模式,希望在漁業養殖與綠電設置中找到平衡。在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農業經營範圍,得設置太陽能設施,面積40%為上限。因為,魚苗養殖生態,需要有藻類生長,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但藻類太繁盛,反而會造成優養化,不利魚類生存。所以適當的遮光,控制藻類的生長,反而能創造均衡生態,使養魚產量最大化。以經營農業優先的「營農型」綠電設備,能降低綠電與社區的矛盾,來替代現階段的零和、排他型的再生能源發展。

地景與社區關懷

其次,重視再生能源與社區景觀之間協調。社區型的再生能源設備,應建立與地方政府景觀計畫、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管制的相縫合機制,努力嘗試與社區風貌、地理環境與地景建築維持協調。德國人消遣農村的風機像是插滿了蘆筍,台灣過去也有因陸域風機噪音的反對聲浪,最近則是部落對地方政府對設置太陽能,未能事先溝通以及傳統領域問題,引起族人反對。因此,加強社區的溝通,降低景觀衝擊,提高社區接受程度,並協助其自主成立社區電廠,嘉惠社區並照顧當地需要,如共餐食堂或社區關懷活動等。規劃實務上,建築技術規則中也規範並鼓勵綠能及儲能設備,此外,都市更新、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等實施都市計畫基金,要更多投入再生能源電網設計與電力基礎設施。

2018年6月10日,台灣綠能產業聯盟成立誓師大會,要讓「綠能」成為社區發展的「新助力」。(台綠盟提供)
2018年6月10日,台灣綠能產業聯盟成立誓師大會,要讓「綠能」成為社區發展的「新助力」。(台綠盟提供)

探索歷史文化

第三、再生能源與在地歷史與文化相合。生活中處處蘊藏先民們運用大自然能源的智慧。例如,台三線上芎林灌溉圳道水力碾米場、南投賽德克族馬赫坡社,用來恢復體力的溫泉地熱、太陽神之子達魯瑪克部落的充沛陽光。社區蘊藏再生能源,搭配儲能與與微電網,建構社區綠能系統,創造年輕人回鄉就業契機。打開臉書,浪漫臺三線芎林上山村的水車開始運轉,已經是熱鬧的社區活動空間,水力碾米機規劃重新啟動,成為社區綠能規劃的新亮點。

草根綠能創生的第一步,從了解社區對自然資源的觀點及文化特色開始,再針對當地環境條件發展各樣綠能。以歷史人文與自然資源為基礎推廣綠能,邁向環境永續的綠能之路,讓社區電力盛放。

*作者為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常務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