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該拿全球暖化怎麼辦?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成本效益與量化模型找出氣候變遷對策的諾德豪斯

2018-10-08 22:54

? 人氣

1963年,22歲的諾德豪斯在耶魯畢業後,決定到另一個經濟學的學術重鎮繼續攻讀博士—麻省理工學院。諾德豪斯在博士班階段主要跟隨三位學者:艾德・庫(Ed Kuh)、勞勃・索洛(Robert Solow,1987年諾貝爾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1970年諾貝爾獎得主)。諾德豪斯在這個階段鑽研「科技變遷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對於「經濟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ies)的思考,則貫穿了他未來數十年的研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經濟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實體的行為可能讓他人受益(正外部性)或受損(負外部性),但這個經濟實體卻不會因此得到益處或者付出代價。在2006年6月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諾德豪斯在一篇訪談中這樣舉例:「以科技來說,如果一個人發明了一項很有價值的新產品,像是中央處理器、電話、或者是Windows,那麼發明者當然會獲得一些金錢回饋。但是真正的回饋卻是消費者得利,像是新產品本身、或者是更低的售價。」

1967年,26歲的諾德豪斯拿到了麻省理工的經濟學博士,並且回到母校耶魯經濟系任教,並且繼續研究科技變遷。諾德豪斯此後一直待在耶魯。同時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包括1977至1979年擔任卡特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他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國會預算辦公室經濟專家、商務部國民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顧問委員會主席。諾德豪斯也在1986至1988年擔任耶魯教務長、1992至1993年擔任耶魯財務與行政副校長。

關懷環境的經濟學家

諾德豪斯表示,他會開始研究「氣候經濟學」,是因為他與美國在1970年代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眾所周知,1968是整個西方社會的狂飆年代,據諾德豪斯回憶,當時美國的大學氛圍也普遍騷動,1970年的「環境革命」則特別引起他的注意。諾德豪斯說,他第一次碰觸到這個主題,是與「當初是恩師、如今是同事」的托賓共同發表文章時處理到的。這篇文章是〈成長過時了嗎?〉(Is Growth Obsolete?),兩位經濟學家首次從環境與自然資源的角度思考國家經濟問題,這個途徑日後則被稱為「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維基百科/公用領域)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維基百科/公用領域)

諾德豪斯說,他跟托賓當時都注意到了「全球暖化」之類的環境災難,並且認為這非常重要,但一開始也不清楚經濟學家應該怎麼面對這個問題。托賓和諾德豪斯後來提出了「淨經濟福利指標」(net economic welfare),將計算GDP(國內生產總值)時將向來被忽略的環境污染(負外部性)、家政活動、社會義務(正外部性)都列入考慮。以環境污染為例,就要制定出各項污染的允許標準,若遇污染超標,則需列出改善所需經費,再將這些經費從GDP中扣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