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南向」遇上「一帶一路」,注定命運坎坷?他分析:台灣中小企業的這些特色,更適合東南亞國家

2018-10-09 08:30

? 人氣

東南亞國協標誌。(美聯社)

東南亞國協標誌。(美聯社)

新南向政策為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任後,最重要的外交與戰略計畫。如今政策上路兩年,新南向拿出了什麼成果?南向同時如何抵擋北京政府無處不在的打壓?在現實的國際關係中又要如何體現新南向「以人為本」的政策核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直言,簡單三個字就可以解釋新南向最重要的概念:「交朋友」,期盼和東協10國、南亞6國及紐西蘭、澳洲等18個國家,建立全面性的對話與合作,「讓這18個國家知道台灣也是他們的成員,用台灣的經驗去幫助區域國家,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相較於中國的「銳實力」,新南向強調台灣的「暖實力」,透過台灣參與的過程,人與人互動的故事創造溫度,「不是只有砸錢,建造一堆冰冷的建築物。」

擺脫單向援助 台灣與南向國家相互學習、共同繁榮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魏嘉瑀/攝)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魏嘉瑀/攝)

楊昊舉例,我國和印尼政府在印尼西爪哇卡拉望(Karawang)地區設立「綜合農業示範區」將台灣優秀的農業技術與器具輸出,協助當地政府深耕農業,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台灣研發的無人機積極促進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進行農業升級,傳統人力噴藥一天只能噴0.6公頃,但無人機一天卻可噴將近40公頃,相差了足足60倍。而且無人機除了噴藥還能監測農作物的生長,預防火災發生燒毀一整片的作物,讓農民輕鬆不少。

除了農業,楊昊強調,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像是越南、泰國等,一直對台灣的醫療設備、智慧醫療、醫事人員的培育與健保制度有高度的期待,希望能促進更多的人員交流與相互學習。因此今年6月,彰化基督教醫院也和泰國三個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讓雙邊的人才可以互相交流、培訓,「這些都是他們看到了我們精緻的地方,想一起發展新的夥伴關係。」

20180930-「2018年印尼文化嘉年華」今日於新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辦。(簡必丞攝)
「2018年印尼文化嘉年華」於新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辦。(簡必丞攝)

新南向政策擺脫過去單向式的援助,透過理解當地發展需求、邀請當地的人才,讓台灣了解這些國家在發展農業、醫療的過程,面臨什麼問題,從中了解到區域共同體中面對的挑戰,進一步深化對區域的認識。台灣也可以學習這些國家的經驗,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也向泰國的醫院學習「醫療觀光」經營。由點對點交流擴張成線,再擴張成面,讓台灣與區域國家共同繁榮。

發揮中小企業長才與彈性 不必懼怕「一帶一路」

東南亞和南亞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樞紐,以東南亞為例,北京政府從雲南省省會昆明為陸路起點,以「中央線」、「東部線」和「西部線」三條鐵路,打造經過寮國、泰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橫跨東南亞的巨大鐵路網。中國在東南亞大規模布局,投資基礎建設,台灣南向勢必將面臨中國的排擠和打壓。

一帶一路。(美聯社)
台灣企業具有本身的特色,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不同。(美聯社)

對此,楊昊認為,台灣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不需要害怕,「我們沒有挑釁,沒有告訴我們的朋友要從台灣或中國中擇一合作,你可以跟中國合作,也可以跟我們合作。」中國採用一條龍模式,從國營企業開始壟斷當地資源進行大型投資,而台灣方面則是以合資企業、高彈性的方式與地區國家合作。台灣的優點在於「我們的中小企業有相當豐富、彈性的發展經驗,不僅可複製性且長遠性高,與中國一帶一路採取不同路線與作法。與其懼怕一帶一路,走好我們自己的路,做好行銷,才更加重要。」

此外,藉由和日本、韓國、美國、歐洲和澳洲等,與台灣擁有相同價值的朋友合作,也可以讓東南亞國家知道,台灣的參與不是來找麻煩,而是提供另一個選項,讓東南亞國家更可以跟周邊主要國家和市場對接、連結,建立更加開放、對外的夥伴關係。

政策往南進 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

DSC_1634.jpg20180903-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警械致傷亡,失聯移工魂斷異鄉 又一例警方追捕失聯移工致死案」記者會。(甘岱民攝)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警械致傷亡,失聯移工魂斷異鄉 又一例警方追捕失聯移工致死案」記者會。(甘岱民攝)

除了眼光從東北亞轉向東南亞和南亞,台灣社會準備好成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嗎?楊昊認為,自從推出新南向政策後,整體社會對東南亞、南亞關注明顯提高,就連他兒子閱讀的學齡前兒童雜誌,都開始介紹東南亞的文化、動物,媒體也開設了東南亞頻道,大學裡開的東南亞課程也增加,這些都是為台灣加入東南亞社群奠基的「軟性基礎建設」,而目前新南向政策所打下的基礎,甚至已經超越1990年代末期政府推動第一波南向政策。

楊昊強調,學習東南亞語言雖然重要但只是表象,重點是台灣對於東南亞國家的認識與了解,和對在台灣東南亞社群的尊重與相互理解。台灣在這方面還有進步空間,觀念轉變的過程也緩慢,但在新南向政策推出後,還是觀察得出社會正緩步結合來自於東南亞與南亞的特色文化,共同打造一個新的台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